对建筑学的认识

对建筑学的认识

ID:38339492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0

对建筑学的认识_第1页
对建筑学的认识_第2页
对建筑学的认识_第3页
对建筑学的认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建筑学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建筑学认识10国贸4班林春花2010141409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

2、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中国近代建筑时间范围划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可分四个发展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这是西方近

3、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阶段.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2)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随着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全.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材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产生较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从外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院校中设立建

4、筑专业,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4)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出现了两种状况:一种是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银行用古典式,商店、俱乐部用文艺复兴式,住宅用西班牙式等等,形成城市建筑群体的折衷主义风貌;另一种是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风格等各种式样,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面貌.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特点

5、,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心移向边缘也突出表现在乡土建筑研究上。出版了一系列以地方为划分的民居书籍,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等。2.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而要达到对建筑史上若干问题的深入理解乃至规律性的认识,则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3.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建筑创作中,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而是要在现代化语境下用抽象继承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和思考。现代世界上将不会只出现单一的文化。世界发展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性才能丰富多彩

6、,才是符合我们的发展规律。中国建筑事业和中国的文化理念,需要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

7、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