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ID:38332899

大小:7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0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_第1页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_第2页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_第3页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_第4页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卷宣城市评价报告宣城中学:孙智勇宣城二中:夏善清宣城市省级课改实验区宁国市共有4679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毕业学业考试,平均成绩为47.01分,最高分为89,及格率为42.79%,优秀率为6.81%,标准差为30.94,区分度为0.605,难度系数为0.522。作为安徽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宁国市中考物理试卷贯彻了教育部2000年关于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坚持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高一级

2、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领初高中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保持2004年中考试题特点(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和观念,改进实验题命题方法,加大试题的综合、开放力度)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尝试和改进.充分发挥了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整卷难度适宜,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一、总体评价分析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本套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仍然是2005年中考物理试题的核心内容。通过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学生是否真正

3、掌握了必备的物理知识和形成了应有的科学素养。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上,主要是考查教材中学生做过的实验,也适当考查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在测试目标上,主要考查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撰写等。渗透新课程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课程目标考查学生加大试题的开放度,丰富题材内容,努力探索和挖掘考查学生能力的新形式,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导教学的开放性,摒弃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

4、术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试题情景的设置,卷面设计以人为本。本套试卷绝大多数的试题都取材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试题格式和插图规范、美观,图文并茂;试卷结构简约合理,语言简明易懂;试卷的题量适中,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总之,本套试卷符合物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甄别选拔功能。但个别试题在语言文字方面描述不准确、不到位,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给阅卷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附表一:宁国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试卷结构分析统计表7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分钟)总分值题型分布(

5、分值)知识分布毕业升学开卷与化学卷一共120分钟90填空题23力学声学分值42百分比(%)47选择题21光学分值5百分(%)5实验题22热学分值8百分(%)9计算与简答24电磁学分值30百分(%)33分子与原子分值5百分(%)6二、试题分析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试题以立足双基、强调能力、注重方法、追求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在立意、选材等方面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质量较高。主要体现在:(一)注重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背景下进行考查,强调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

6、容应该选择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以便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能够逐步客观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2005年课改区试题立意注意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背景下,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以发挥考试本身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譬如:题2的公路限制汽车速度的原因;题6的小鸟衔虫是否做功的问题;题9的动圈式话筒中的电磁感应现象;题15的压强问题;题21家庭电路中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问题;题22中关于冰山所受

7、浮力问题等等,这类试题情景真实,图文并茂,给学生以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了“从生活与自然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物理课程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05年的试题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如:题1的剪刀中的杠杆知识;题4盖房中的压强知

8、识;题9、12电视、手机、尖嘴钳、电线中的电磁学知识;题10眼镜中的光学知识;题17中的物态变化问题;题18盐水选种中的浮力知识;题23利用垃圾发电等等。这类试题对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