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11159
大小:1.65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6-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学习资料戴国莹编2010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培训教材保持2001规范RC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1.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2.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从高度、跨数、柱截面尺寸、强柱和强剪内力调整、轴压比、纵筋配筋率到楼梯间。3.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等。4.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50%总地震倾覆力矩。5.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大
2、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震作用和构造。6.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6.2.2~6.2.5D.1.1框架结构柱、节点地震组合内力调整6.2.7一级墙肢地震组合弯矩调整,框支墙小偏拉6.3.36.3.4框架梁配筋构造局部调整;6.3.5~6.3.76.3.9框架结构柱截面、轴压比、纵筋、ρV6.3.10新增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6.4.16.4.2抗震墙厚度和轴压比局部调整6.4.3~6.4.5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的构造C.0.4C.0.7预应力结构的抗震等级和构造抗震规范RC结构条文
3、的主要变化情况6.5.16.5.3框架-抗震墙布置调整6.6.2~6.6.4板柱墙体布局、计算和暗梁构造6.7.1~6.7.3核心筒外框布置、筒体墙厚和楼面大梁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6.1.1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6度)6.1.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7度,乙类6度)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8度,乙类7度*)构造措施可逐层降低一级C1抗震等级变化情况(裙房、地下室)6.1.3地下室嵌固要求6.1.14[框架结构]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抗震墙结构设计要求改进的汇总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6.1.5~6.1.8,6.1.12~6.1.14框架-抗
4、震墙结构构造6.5.1~6.5.3,6.5.6框支抗震墙结构布置6.1.9,6.1.10,6.1.6E.1框支层结构内力调整6.2.10板柱-抗震墙结构改进6.1.1,6.1.6,6.6.2,6.6.5筒体结构设计改进6.7.1,6.7.2,6.7.4,6.7.5●应用范围◆6~8度先张法和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后张预应力框架、门架、转换层的转换大梁,宜用有粘结。◆承重结构的受拉杆件和一级的框架,不得用无粘结。●基本规定◆框架和转换层的转换构件不宜低于C40;其他C30。◆应采取设置非预应力筋等措施,具有良好的变形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达到延性结构的基本要求;◆应避免构件剪切破坏
5、先于弯曲破坏、节点先于被连接构件破坏、预应力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预应力筋宜在节点核芯区外锚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及相应的地震组合内力调整,仍应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执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计算◆阻尼比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阻尼比可采用0.03,等效阻尼比按RC部分和PRC部分在整个结构总变形能的比例折算◆效应组合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中,应增加预应力作用效应项Spk,其分项系数γp,一般情况应采用1.0,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力不利时,应采用1.2。◆节点验算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芯区时,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抗震验算,应计入总有效预
6、加力以及预应力孔道削弱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的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构造◆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方式。二者的比例应依据抗震等级按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控制,其预应力强度比:一级<0.55,二、三级<0.75◆预应力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底面和顶面非预应力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应按预应力强度比相应换算后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要求。◆预应力框架柱可采用非对称配筋方式;其轴压比计算,应计入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加力形成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并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应框架柱的要求;箍筋宜全高加密。◆预应力板柱-抗震墙结构中,在柱截面范围内通过板底连续钢筋的要求,应计入楼板预
7、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在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7.2.37.2.6洞口系数抗震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7.2.7水平配筋和中间构造柱共同工作的承载力7.3.17.3.2楼梯间构造柱设置、构造柱拉结筋7.3.47.3.5圈梁间距调整预制板支承方式7.3.67.3.8局部修订对楼板与墙连接、楼梯间的要求7.4.17.4.4砌块芯柱和圈梁间距调整7.4.6新增横墙较少砌块的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