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

ID:38285599

大小:150.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1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_第1页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_第2页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_第3页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_第4页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J.NORTHWESTMINORITIE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3.1997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刘仲华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的意义。周朝除夏族外,四方还有夷、狄、戎、蛮等民族集团,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很多的。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结果列国内乱,诸侯①兼并。与此同时,各民族集团之间冲突也不断,

2、形成了“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在利益冲突之下,诸夏侯国一面尊王,一面攘夷。民族区分的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重视。诸夏各国不②③仅歧视异族,认为“戎,禽兽也”“,狄,豺狼之德也”。而且坚决反对夷狄猾夏“,不以中国从夷④狄”。尽管如此严格区分华夷,但这只是反映了当时诸夏与夷狄集团在各种利益上的冲突。事实上,我国古代社会从来没有壁垒森严的民族界限,诸夏、夷、狄、戎、蛮等概念的区分,实际上是不同地域人们在利益上的冲突和文化生活上的不同而已。一、诸夏与夷狄不是地域、血缘上的区别首先,诸夏与夷狄在地域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一种杂处的局面。如左文公九年秋,⑤楚“自东夷伐陈”,据此可推知东夷

3、在陈、楚之间。又陆浑蛮,在伊洛上源,故晋荀吴欲灭陆⑥浑,先有事于三涂。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大概当时诸夏各国都是农耕文化,有城郭、郊疆,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而当时已开垦的农耕土地并不广泛,还有大片的土地是荒草、水泽。这些地方多属边鄙之地,正是蛮夷生活的地方。夷狄等民族集团一般都以游牧渔猎为生,常见迁徙,多居于农耕居民的城郭之外,正所谓“: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⑦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由于经济生活的不同,诸夏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谷地和平原地带,而夷狄则多集中于山林、水泽之地。我国地形复杂,山林、水泽与平原、河谷错落有致,这就自然地形成了诸夏与夷狄的杂处和

4、相对聚居。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整个诸夏各国与夷狄民族集团是一种大杂处、小聚居的局面。由于诸夏与夷狄的杂处局面,所以古代天下的概念,不仅包括诸夏,而且包括夷狄蛮戎,故⑧⑨有“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在《诗经》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⑩之滨,莫非王臣。”可见诸夏和夷狄都是构成圣王治天下、四海一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诸夏与夷狄的区分是以华夷一统思想为前提的,故有“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lv•lw•可弃也。”而且在民族政策上规定“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其次,诸夏和夷狄在血缘上也难以区分。《孟子》一书说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

5、西夷之lx•ly•人”。后来的陆贾说“文王出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这里的舜、文王、禹显然是华夏族的圣—90—人,不管上述说法确凿与否,古人都在运用传奇式的依据强调华夷一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另外,被视为“蛮夷”的楚国,一般认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颛顼,也是华夏族的一支。又“蛮夷之邦”的吴,其统治者也与周同源,出自太伯、仲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民族集团很难lz•以血缘划分“,中国亦新夷狄也”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点。同时,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普遍的通婚由来已久。周襄王曾娶狄后,齐恒公的夫人之一徐赢就属于夷人。晋献公娶犬戎孤姬,又娶小戎子,又娶骊戎女骊姬。华夷通婚由此可见一斑。不

6、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进一步混杂了诸民族在血缘上的界限。不但诸夏与夷狄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即使是夷、狄、戎、蛮也不是四种绝不相同的民族。l{•l

7、•故蛮夷可兼称,如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戎狄,如管仲云“戎狄豺狼”;夷狄,如“夷狄之有l}•l~•君”;蛮戎,如“楚子诱戎蛮子”等皆可兼称。夷、狄、戎、蛮只是当时人们对四周不同民族集团的泛称,很难说其具体所指的是哪一部分人。其中每一个都是一种历史上的混合体,除了相互之间和与华夏族加以对比,能够借着对方的特殊性格而显示其不同外,不能说是自始至终即已保持着血缘上、地理上的独立性。因此,通过血缘、地域等关系来区分华夏、夷、狄、戎、蛮,最终是

8、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只能以文化生活的不同作为区分的标准。二、诸夏与夷狄实质上是文化生活的区别所谓诸夏与夷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的一种界限,实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渔猎文化的区别,即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缘的、地域的,而是文化的。“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诸夏是以农耕生活为基础的城市国家mu•通称,凡非农耕社会,又非城市国家,则不为诸夏而为夷狄。”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生,最初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