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铅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第1期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2月Vol.22No.1StudiesofTraceElementsandHealthFeb.2005铅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万双秀,王俊东(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分析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铅污染的现状。提出防治铅污染的措施。关键词:铅中毒;铅污染;驱铅+中图分类号:O614.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320(2005)01-0063-03铅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铅对人传统意义上的中毒,是指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内,产生毒体的所有器官都能够造成损害。具体表现为,影响智力的发性作用,引
2、起症状反应,如食物中毒。儿童铅中毒不是临床育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导致贫血、高血意义上的症状性中毒,而是表示体内的血铅含量已经处于损压和心律失常,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即使人体内有害儿童健康的危险水平。简单说,儿童铅中毒就是儿童血液0101Lg铅的存在,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即使脱离了中含有的铅超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规定的量,超过越多,铅中污染环境或经治疗使血铅水平明显下降,但受损的器官和组毒程度越重。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将儿童铅中毒的标准织已不能修复,将伴随终身。规定为血铅水平大于或等于每升100Lg(国际标准每升1铅污染状况01483Lmol),儿童
3、铅中毒的程度大多为轻、中度水平,极少达环境中的铅是造成铅中毒的根本原因。主要来源:到严重水平。食品污染爆米花(炉膛是含铅的生铁制成)、皮蛋(制为何驱铅门诊设在儿科?因为儿童最容易遭遇铅污染,作过程中要加氧化铅)、水果(杀虫剂中含铅)等食品,都可能所受的损伤也最为严重。首先,儿童的生长、生活环境可接有铅污染。由于铅的毒性持久,半衰期长达14年,因此人体触到大量的铅,铅尘大多在距地面1m以下(铅浓度比1m中的铅浓度通常是环境中的5倍。以上高16倍),与儿童呼吸带高度一致,因此,儿童通过呼吸大气中的铅我国大气环境中铅高达5500万吨。含铅摄入体内的铅远远高于成人。而且,儿童的生
4、活习性决定了气体一方面产生于火山、海啸、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最为主他们喜爱一些彩色玩具、铅笔、蜡笔等并有含咬的习惯,从而要的是来自于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污染,如含铅汽油燃烧更多受到铅污染。儿童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的特点,也使后,有85%的铅排入大气,每辆汽车每年往大气中排铅达2儿童更易受到铅危害。潜在儿童呼吸道内的吸收率为成人kg。的116~217倍,在儿童消化道的吸收率为42%~45%,远比环境媒介中的铅地球上每年会产生40万吨铅尘,可成人(5%~10%)高。儿童铅的排泄率仅有65%(成人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土壤是自然界中铅的最大储存库,这些90%),约有1/3的铅滞留在儿
5、童体内,而其中有25%通过铅会沉积到谷物和蔬菜当中,造成污染;当人们每日清晨第血液向软组织中转移,对肌体危害更重(成人仅有5%体内一次打开水龙头放出的水,也含有隔夜沉积在生铁水龙头中铅存在血液中转移)。另外儿童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均处的铅;另外,以含铅油彩器皿储存的食物、铅制焊锡制作的食于不断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中,在此期间肌体对铅毒易感性品罐头中也都会有铅存留。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社会及孩子的老油漆中的铅污染可以说目前在家装和家具的涂料中师、家长对儿童铅中毒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是儿童都含有铅的成分,调查已经证实,居住在经过装修居室中的易受铅危害的主观
6、原因。人群,血铅含量明显偏高。特别指出,并不是一定有什么临床症状才表明已有铅中学习用品和玩具中的铅污染儿童玩具和学习用品的毒的发生。儿童铅中毒可分为五级:当血铅值低于10Lg/dl,铅含量普遍较高。有报告表明,7种玩具表面中含的可溶性身体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当血铅值为10~19Lg/分升,属于铅已超过国际最高允许量(250mg/kg),6类铅笔超标,含量轻度铅中毒,影响造血、神经传导和认知能力,儿童易出现头最高超标4112倍。课桌椅的油漆层、教科书的彩色封面、彩昏、烦躁、注意力涣散、多动、厌食、腹胀、轻度贫血;当血铅值色蜡笔等都有铅污染。达到20~44Lg/dl,为中度铅中
7、毒,引起缺钙、缺锌、缺铁,免2不可忽视儿童铅中毒疫力低下,运动不协调,视力和听力受损,学习困难、智商下降,生长发育迟缓,贫血、腹绞痛、食癖、反应迟钝等;当血铅收稿日期:2004-07-30值达到45~69Lg/dl,就是重度铅中毒,可出现性格改变,易作者简介:万双秀(1979-),女,山西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专激怒,攻击性行为,运动失调、贫血、腹绞痛、高血压、心律失业:营养代谢与中毒病。常和痴呆等;当血铅值大于70Lg/dl时,为极重度铅中毒,可#63#第22卷第1期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2月Vol.22No.1St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