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

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

ID:38271542

大小:288.9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_第1页
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_第2页
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7卷第2期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月20日Vol117No12JournalofHunanEducationalInstituteApr12011999X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龚善初(湖南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常德,415000)龙希现(湖南长沙炮兵学院通信教研室,长沙,410012)摘要本文根据复合材料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理论,利用平均场的方法得到了长波长近似下复合材料的有效介电系数〈E〉,同时结合实测结果作了分析和讨论.关键词复合;微波吸收;材料;介电系数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材料性能要求愈来愈高.长期以来对吸波材料的研究,一般是将一定种类材料按不同比例配制,通过实验测

2、量来掌握其性能.这样不仅费时费钱,而且有很大的盲目性,真正要让吸波材料的研究迅速发展,必须在其基础规律性研究方面下功夫.我们经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一定的规律性.我们采用的复合材料是将一种或多种微小颗粒与基底材料均匀混合而成,任何一种颗粒的浓度是可以任意的.本文仅考虑两种组分的复合材料,其一种为金属超细颗粒;另一种为电介质.同时认为样品在电场中时,颗粒内的电场具有空间均匀性,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发性.1基本理论[1-2]根据MaxwellGarnett和Mie2Debye理论,在长波长近似下半径为a的金属球遇到电磁波时就在金属球中感应出电偶极子,MaxwellGarne

3、tt把这个偶极子叫做HertzianClou2blet.若anK,那么在很大的空间范围内电场是一定的,而且由于位置不同引起电场相位滞后效果也可忽略,这就意味着能按平均电场方法进行处理.根据Jackson的理论结果有Ein=[3ö(2+EinöEout)]Eout(1)式中Ein和Eout分别是球内、外的电场强度,Ein和Eout分别是金属球内、外的介电系数.如果忽略样品中各粒子的相干效应,在长波长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各向同性和空间分布任意性的假设意味着入射波电场取样品中各组分电场的平均值,即〈E〉=f1E1+f2E2=f1E1+(1-f1)E2(2)式中〈E〉是复合材料的宏观有效电场,

4、f1是金属小颗粒在样品中的体浓度比,f2是基底电介质材料在样品中的体浓度比.综合(1)式和(2)式得:〈E〉=[3f1ö(2+E1ö〈E〉)+3f2ö(2+E2ö〈E〉)〈]E〉(3)X湖南省教委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课题收稿日期:1998年12月23日.第一作者龚善初,讲师46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1999nn3fi则∑2+E=1式中∑fi=1(4)i=1iö〈E〉i=1本文采用电介质为基底材料,金属超细颗粒(150~300~)为溶质的复合材料,并设电介质的体浓度比为f2,介电系数为E2,金属超细颗粒的体浓度比为f1,介电系数为E1,将(4)式化简化为2f13f2+=1(5)2

5、+E1ö〈E〉2+E2ö〈E〉2实验测量我们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制的超细铁粉和钻镍合金超细粉(150~300~)按不同浓度分散的电介质材料中,制备不同的样品若干.采用波导测量试验系统,在系统稳频,稳[3-4]幅和电路匹配的情况下,采用开路“短路”法测得相关的物理量,经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计"[5-6]算出大量被测样品的E’r和Er,同时对各种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比较.3结果分析我们对大量的样品进行测试,这里选取其中两种有代表性的情况进行分析.MT-1和CB样品的测试结果和理论曲线分别为如图1、2所示.对于第一种材料MT-1,计算值和测试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如图1所示);但是对于另

6、一类材料CB,计算值与测试结果相差很大,这是由于CB材料在三公分波段具有强吸收峰,或者是由于吸收剂分布在电介质基底中不均匀所致.由此我认为对于波动理论所得到的等效介电系数的表达式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它只能适用于电磁性质无突变的材料.(a)(b)图1材料MT-1的相对介电系数与体积比f1之间的关系注:实线表示计算曲线,×表示测试结果4结束语本文研究了金属超细粉分布在绝缘介质吸波材料复介电系数(E=E’r-jE"r)随吸收剂百分体积的变化关系,这是考察吸收性能的依据,也是进行微波吸收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但是本文讨论只是单一吸收剂与绝缘基底材料复合的情况,对于多种吸收剂的复合有待

7、于今第2期龚善初龙希现:复合介电吸波材料的规律性研究47后进一步研究.(a)(b)图2材料CB的相对介电系数与体积比f1之间的关系曲线注:实线表示计算曲线,×表示测试结果参考文献[1]MaxwellGarnettJ.C.Phil.Trans.,1904,203~385,1906,205~237[2]BergmanDJ,Phys.Rev.(B),1976,14:1531[3]李文斌.波导测量中介质参量与试样厚度的关系.物理测试,1997,(3):28[4]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