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

ID:38270839

大小:758.8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6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_第1页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_第2页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_第3页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_第4页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3年第1期北方论丛No.1,2003(总第177期)THENORTHERNFORUMTotalNo.177[文章编号]1000-3541(2003)01-0043-05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修朋月,宁波(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在清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呈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绅权大张之势。在清王朝精心设置的基层社会控制组织中,乡绅阶层由原来的控制对象变成控制主体,这个历史性变动是随着清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形

2、成的,是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一。[关键词]乡绅;基层社会;控制作用[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自秦汉以来,中国国家政体即以官僚制为重要特征。到了清代,中国的疆域空前辽阔。按官职,全国的官员约有两万名文官和七千名武[1](p.16)官。以这些数目为主,编成的国家管理系统,控制一个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这一系统是由中央委派一官员到各省、州、县去,作为中央的代表对朝廷负责。县一级是直接接近百姓的行政单位。因回避制度的缘故,知县以上的官员不能图1清代官僚与乡绅阶层示意图在原籍

3、任职。由于新上任的地方官不熟悉当地的(资料来源于清代全史第6卷,第17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情况,甚至不懂当地方言。做一切事情必须要靠1991年版)衙役、书吏和幕僚。而这些办事人员除了收税,缉普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培植了一批人才,形成捕等需要出外勤以外,皆高踞衙门,不同平民百姓了固定的社会阶层,即官僚和乡绅阶层。乡绅阶打交道,因而它不可能真正控制基层社会。中国层可以分为缙绅和绅衿两个等第。缙绅是指现任传统的官僚制度的特质,已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国和退职的文武官员,以及封赠,捐买的实、虚衔之家与乡村基

4、层社会的分离,行政机构与贫民百姓官;绅衿则包括有功名而未仕的举、监、生、员,他的脱离。这就需要一个阶层充当官民的媒介者,们着青衿之服,以示与平民有别。这些科班出身以便上意下达,下意上通,联络官民。乡绅阶层正的乡绅一方面享有国家赋予的种种政治、经济特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权,另一方面通过座主、同事、以及上下属,门生故乡绅的含义,学术界没有严格规范的概念。旧等关系结成社会网。现行的官僚制又使得官府在这里,乡绅是指有功名的人在乡里的称呼。它高高在上,不同乡村社会往来。在基层社会代表是明清时期由科举制度

5、和学校制度产生的一个社朝廷、官府者,显然是非乡绅莫属,这使乡绅在基会阶层的特定名称。层社会具有无可质疑的权威,也使他们拥有官与民疏,士与民近,民之信官,不若信士及四民之一、乡绅的形成及纽带作用[2](p.257)首的地位。可见,他们进则为官,退则为从这一示意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通过绅,在纵向联合上下两级社会结构,横向联结基层[收稿日期]2002-11-01[作者简介]修朋月(1948-),男,黑龙江巴彦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宁波(1966-),

6、女,黑龙江宁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清史研究。43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THENORTHERNFORUM1,2003社会的主干与实体,发挥着中介纽带作用,起着国处于联系主干和实体的地位。家政权所不能起的作用直接控制基层社会。下面,我们先从清代里甲制和保甲制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关系入手,来考证乡绅阶层是如何控二、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逐渐加强制基层社会,并逐渐呈现加强趋势的。在清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一)清初

7、里甲制与基层社会组织关系会的控制,呈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形成了前所未乡里什伍组织,历来是封建王朝编户齐民将有的绅权大张之势,因而在清王朝精心设置的其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社会的主要制度。清王朝建基层社会控制组织中,乡绅阶层由原来的控制对立之初,为有效地控制基层社会,也大力推动建立象变成控制主体,这个历史性变动是随着清代社乡里什伍组织,但清初的里甲制是直接利用明朝会结构的变迁而形成的,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历的里甲制度来进行人丁和田产登记的。例如,在史特点之一。顺治三年(1646年)宣布的清律集解附例中,

8、有下面是清代基层社会结构示意图:关里甲制的条文,就是照抄明代旧制。顺治五年(1648年)发布的编审天下户口,攒造黄册的法令,也明确指示各地,照旧例攒造黄册,以百里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大清会典事例户口编审)这一条文,说明了清初在编审时,是利用明朝原有的里甲系统来进行的。但也有不同的变化,变化之一,户籍黄册登记是以田地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即侧重于田地而忽略人口,呈现出从田不从人的倾向。变化之二,由于里甲的编成倾向于从田不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