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69176
大小:140.2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访原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主任周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津流觞第31期访原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主任周迅古籍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李东晔应当说,我既是代表单位,也是代表个人去拜访周迅先生的。之所以说代表单位,是因为国家图书馆于2009年元月,在原古籍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的基础上新成立了“方志馆”,而周先生作为前者最重要的创建人之一,第一任(也可能是唯一一任)主任,似乎应该说点什么。而我个人,更准确地讲,则是带着一种迷惘去拜访先生的,期望这位曾经开创了我们现在这份工作的前辈,能给我指引出一个方向。与周迅先生曾有过一面之交,那时我刚刚进馆工作,正在原来的参考咨询部轮岗,碰巧周先生去那里办事,于是简单打了一个
2、招呼。后来又耳闻周迅先生是国图当年的“才女”,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懂几国外语。再后来,我也调入“家谱与地方文献中心”工作,对于这位似乎有些“传奇”色彩的前辈更加充满了好奇。于是,2009新年过后的一天,我坐在周迅先生面前,听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周先生1935年出生在苏州,父亲是位工程师,从小就跟随父母“走南闯北”。14岁参军时,她只在学校念到初中。所以,周先生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羡慕现在的你们,能有机会读到硕士、博士”。周先生在军队机关工作了几年之后转业到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之后,得益于当时国家的一项鼓励政策,一心想读书的周先生终于如愿以偿,于
3、195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但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我们当时是五年制的,但那五年里,我们三修海河,在开滦煤矿呆了8个月,还在农村呆了一段时间……我连毕业论文都没有写过”!不无遗憾地从南开毕业,周先生原本希望能够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继续深造,但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分配到了当年的北京图书馆。从1962年到1989年,周先生的工作关系一直隶属于北京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但是应当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前,周先生与当时我们国家大多数人所遭遇到的境况是相似的,“浪费了很多时间”!可也就是在那之后,年逾40的周先生开始学习日语。当时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周先生敏
4、锐地发现了我们在学术发展上与国际学术界脱节的现实,于是就从日文有关“中国研究”的文献入手,主编了《论古代中国1965-1980年日文文献目录》(1984)。这用她的44文津话旧话说,是“边学边用”。尽管周先生一直谦虚地说自己哪门外语都不通,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国人常常拿“三十不学艺”为自己开脱,而周先生却有在不惑之年挑战自我的勇气。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开始逐渐恢复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到80年代中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还专门成立了“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1989年北京图书馆准备筹建一个“地方志”阅览室,周迅先生出于几方面的考虑担当
5、起了筹备人的角色。首先,她认为自己虽然在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忙忙碌碌的,但却没有在某一个专门领域有所作为,所以希望能借“地方志”成就自己学术有专攻的心愿;其次,是出于对文津街老馆的一种眷恋;最后,考虑到了自己上下班交通的相对便利。筹建之初的二三个月里,主要工作是在馆里的各个部门“找方志”,她几乎是在孤军奋战。不过,得益于多年来从事参考咨询工作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她从七八处地方,把那些按照不同分类法、划分在不同类别中的地方志目录卡片挑出来。“线装书(现在的普通古籍)起了很大作用”,周先生回忆说,“善本书目比较麻烦,但是他们还是给我面子,让我复制了整套的目录
6、。”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但是令她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有意思的是,方案的核心问题是“是否成立这个‘地方文献中心’”。因为没有过先例,所以关于这个“中心”的建立,馆级领导那里就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如何处理“专藏阅览室”与“综合阅览室”之间的关系问题。另外,在“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综合志”与“专业志”的关系,“线装”与“平装”的问题,是否要保证基藏库的“完整”等各种问题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为此,周先生设计了三个工作方案,简述如下:1、除保存本与善本藏方志外,尽可能地集中全部馆藏方志;2、只集中馆藏方志复本,对无复本的方志进
7、行复制影印;3、不涉及到任何重要的馆藏方志所属的库,仅对古籍善本方志进行拍摄。周先生说自己当时所谓的设计不过是各方领导意见的总结,而她对于这三套方案是有倾向性的,第二、三两套方案基本不具有什么可行性,因此最后的结果是按照第一方案实施的。因为无论从购书经费、藏书空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上考虑,将所45文津流觞第31期有的书籍,无论方志还是地方文献,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整。在“博”与“专”之间也必须加以权衡,所以,周先生当年就主张,最好将来能够在本馆藏“地方志”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一个文献信息数据库。在此,我要感叹,这种思路在今天信息漫天的
8、互联网时代都很难得,更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