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

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

ID:38262480

大小:96.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_第1页
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_第2页
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年第10期专题论述17黑小麦研究现状及育成品种分析李建钊李志辉(河南省漯河农业科学研究所,462300)黑小麦是普通小麦(TriticomaestivomL.)中子粒了一系列蓝粒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及易位系等,常见的性状比较特殊的一类小麦,其子粒呈蓝色或紫色或是蓝粒小麦有Blul、BlueJenkins和小偃蓝粒等[1]。二色混而有之,蛋白质含量及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一中间偃麦草(ElytrigiaintermediaNevski)也是蓝粒般较高。基因的来源之一。袁文业等[4]在天蓝偃麦草(Elytrigia1黑小麦粒色来源及其遗

2、传模式glance)中发现有蓝粒存在,并以天蓝偃麦草与普通小1.1紫粒小麦的来源及其遗传模式张正斌[1]认为小麦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蓝1、蓝2等蓝粒小麦。麦紫粒是由于种皮中含有紫色素的缘故。因种皮由母Kuspiral等(1989)把来自一粒小麦的蓝粒基因命本发育而成,其颜色决定于母本子粒的颜色,所以紫粒名为Bk,而Keppenne等(1990)把来源于偃麦草的蓝性状呈母本遗传模式。色糊粉层基因命名为Ba。二者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同四倍体紫粒小麦主要来源于埃塞俄比亚的硬粒小源性。Kattermannn(1932)认为Bk基因作用的同时,还麦

3、(TriticumdurumDesf.)。从19世纪起,埃塞俄比亚四受另一小麦基因H的抑制,只有基因型BBhh表现为倍体紫粒小麦就开始引入世界各地,育种家们利用这蓝粒,而其余基因型则为非蓝粒。Hurd(1959)认为蓝一四倍体小麦做亲本,已选育出CoPP紫粒系列、粒受两个互补的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Piech等比较研UM606a、Charcoal、NY紫粒系列以及澳大利亚紫粒小究小麦4B和4D的偃麦草异代换系后认为,Bk基因麦等[1]。的表达还受R基因(红色果皮基因)的影响。李振声等六倍体小麦紫粒的来源,主要由远缘杂交产生。赖(1986

4、)研究认为,Ba基因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蓝胚草和偃麦草可能为紫粒性状的供体。邵中子等[2]分析乳基因的遗传是稳定而独立的,很像受一对基因控制了由赖草与非紫粒普通小麦杂交获得的一个内蒙古紫的遗传行为,所以,可以根据胚乳的颜色推断胚的色素粒小麦,表明它是具有紫粒性状的普通小麦二体异附基因型及其后代的子粒颜色变化。加系,其紫粒性状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Bolto(1968)1.3蓝紫粒小麦的来源及其遗传模式由紫粒小麦分析了由偃麦草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的一个ND2紫和蓝粒小麦杂交可以产生蓝紫粒小麦,目前国内外已粒小麦,把ND2的紫粒基因命名为P

5、1和P2,并在NY3获得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蓝紫粒小麦,六倍体普通黑小的紫粒中发现了第3个控制紫粒性状的基因P3。由此麦是其在生产应用中较广泛的一种。其粒色遗传应符证明赖草和偃麦草可能是紫粒基因的来源[1]。合紫粒和蓝粒小麦的遗传模式。1.2蓝粒小麦的来源及其遗传模式蓝粒小麦是其2近期国内育成黑小麦新品种及其特点子粒的糊粉层中存在蓝色素。长穗偃麦草(Elytrigia2.1早期的黑小麦品种及特点黑小麦的出现可能elongataNevski)可能是蓝粒性状的主要来源。国内外较早,在1913年育种家已合成了不育的六倍体黑小许多学者均从长穗偃麦

6、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获得麦;第一个可育的六倍体黑小麦是1938年报道的;墨了蓝粒小麦,并证明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携带有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加拿大曼尼蓝色糊粉层基因[3]托巴大学合作,于1968年在墨西哥索诺拉的西阿诺研。他们还从长穗偃麦草后代中获得!!!!!!!!!!!!!!!!!!!!!!!!!!!!!!!!!!!!!!!!!!!!!!!!参考文献resistancegenesinrice:markerassistedselectionusingRFLPandPCR.[1]AshikariM,Sakakib

7、araH,LinSY,etal.CytokininoxidaseregulatesTheorApplGenet,1997,95:313~320ricegrainproduction.Science,2005,309:741~745[5]罗孝和,白德朗.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杂交水稻,2000,15:10~12[2]PelemanJD,VanderVoortJR.Breedingbydesign.Trendsinplant[6]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等.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方法.沈阳农业大学学science,2003,8(7):330~33

8、4报,1996,27(1):1~7[3]万建民.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作物学报,2006,32(3):455~462[7]王乃元.野生稻(Oryza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作物[4]HuangN,A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