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31606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8
《14采区回风上山处理冒顶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4采区回风上山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因14采区回风上山距离九车场回风立眼向上48m处巷道发生冒顶,严重影响工作面正常回采,经研究决定对其进行处理,为保证施工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术措施:一、施工准备1、施工单位提前接好风水管路至施工地点,准备好施工所需的物料及工具。2、安排技术水平较高和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跟班队长和工人进行施工。二、技术要求1、处理冒顶前,先对冒顶区周围15m巷道进行检查加固,采用2.5m工字钢点柱配合2.5m工字钢梁打抬棚对工字钢棚加固,抬棚要求打在巷道中心,工字钢棚腿掉的进行修整,空帮、空顶的背设严密。2、检查加固完毕,确认安全
2、后方可开始处理冒顶。3、处理冒顶采用撞楔法进行施工,先对冒顶区顶板进行控制,然后架设梁×腿=2.5×2.5m工字钢对棚支架,该支架净高2.1m,净断面6.3㎡,净棚距0.4m,顶部背设塑料网,荆芭及方木。4、工字钢棚打设7根撑木,工字钢梁打设3根,两侧工字钢腿打设4根,其中工字钢梁口处各打设1根,梁口搭接处下200mm各打设1根,底板向上1200mm打设1根。撑木规格为:长×宽×高=500mm×50mm×50mm。撑木必须按要求进行打设,不得使用不同规格的撑木。5、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前探梁进行临时支护,架棚时可采用单体柱配合木梁进行临时加固。6、施
3、工采用风镐配合手镐人工作业,施工出矸采用装袋运出巷道。7、所架棚必须符合支架的设计要求,背设严实,严禁出现空帮、空顶现象,空帮必须及时用塑料袋装矸填严实,空顶必须用坑木绞架接顶。二、安全措施:1、施工前,施工单位逐段检查负责范围内的巷道,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巷道内杂物清理干净并确认现场安全、退路畅通后方可进行。2、施工期间,要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工人专职看顶,必须严格控制好顶板,严防发生冒顶,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撤出全部人员,查清原因采取措施处理稳定后方可工作。3、施工时,每次进入施工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并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
4、工人看顶,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在看顶工的指挥下进行,看顶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先撤人至安全地点后,针对现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施工。4、施工单位在离施工地点不大于20m的地方应存放一定数量的工字钢、荆芭、坑木、背木等物料,物料要码放整齐,存放在支架完好地方,不得影响行人、运输等工作。派专人管理,用后要及时补充。5、施工时,严格控制好顶板严防发生冒顶,若发生冒顶时,立即撤人至安全地点,并向队值班室、调度室、生产科及有关领导汇报,现场人员要冷静,处理问题要协调、果断,设有经验的老工人站在支架完整安全并有安全出口的地点进行观察顶板动态,待冒顶区顶
5、板稳定时,先用直径不小于16cm的长杆控制顶板,再进行敲帮问顶,在所架新棚与原棚梁之间用坑木进行穿杆,绞架时监测空顶区域瓦斯浓度,浓度小于0.5%时,方可绞架接顶。及时清理浮矸防止堵塞巷道,影响通风,架棚或给料时,多人配合作业,所有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动作迅速,人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尽快把棚架上,缩短施工时间,处理冒顶所有工作必须在看顶工监视顶板情况下进行。6、施工时,首先清理好安全退路,若出现片帮时,立即撤人至安全地点,待稳定后用长坑木控制两帮,防止片帮范围扩大,及时清理片帮,用编织袋装矸进行充填控制。设有经验的老工人站在支架完整安全地点进行观
6、察顶板和岩壁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备齐工具,备足支护材料。尽快把棚架上,缩短施工时间。所有人员必须服从指挥,看顶工要注意力集中,随时注意顶板及岩壁的动静,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作业人员撤离或处理。棚架好后及时将棚梁下抬棚打设牢固。7、施工过程中,施工地点必须悬挂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当瓦斯浓度大于0.5%时,必须停止施工进行处理,只有在瓦斯浓度小于0.5%时,方可继续施工。8、施工过程中,材料要备足,后路要保持畅通。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风量突然变小或无风等现象,必须停止施工,撤出人员至安全地点。9、每班工作完毕,要将正头的矸及时装袋运出巷道。装运送矸要相互配合,
7、搞好自主保安,严防意外。所有作业人员站在支护完好地方进行作业,严禁直接站在空顶、空帮下进行作业。严禁任何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10、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正式跟班队干跟班,瓦检员检查气体,每班不少于三次,并填牌汇报,安检员现场监督安全施工工作。11、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有关规定及标准执行。14采区回风上山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编写:郑龙登2012年6月26日生产科:通风科:安检科:分管领导:总工:编写单位:生产科施工单位:修护二队14采区回风上山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审批意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