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

ID:38228891

大小:14.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_第1页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_第2页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_第3页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变形手法对比选题的依据《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创性。“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由十五个短篇和两个中篇组成,以“矮凳桥”为背景,独立成篇,而人物和情节又互有联系。这几句话总结了林斤澜的短篇小说在主题、选材、美学形态方面的特征。“变形”,这是卡夫卡、林斤澜小说故事叙事艺术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这种特殊的“变形”,把读者的阅读心理、作者的创作思维、作品的艺术审美很好地结合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其

2、“变形”的内容、“变形”的特点、“变形”的手法进行研究和对比,有利于较好地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与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的文学艺术。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动态国外文学学者认为,《变形记》中,卡夫卡利用变形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在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他的巨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格里高尔非常爱自己的家人,当他变成虫子之后,在黑夜里,他仍然感到一种莫大的自豪,他的父母和妹妹在如此漂亮的住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都是他为他们创造的。郑克鲁(2006)认为,卡夫卡通过变形手法描写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之后的经历,反映了异化现象丛生的现实社会的残忍与悲哀,表现

3、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最终只能归于灭亡的观念。这也是卡夫卡孤立而绝望的人性论和对一切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的体现。(2)国内研究动态程绍国(2007)认为,当代小说家汪曾祺曾经这样概括林斤澜小说的特征:“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无话则长,有话则短。”《矮凳桥风情》的系列短篇小说中,林斤澜运用变形的手法呈现出云遮雾绕般写作的风格。王银环(2011)认为,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在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及语言上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成就突出。在叙事方式上,与常规的叙述反其道而行之,常省略、隐去一部分形象和生活内容,不再顾及情节

4、的连贯和故事的完整。他打破结构的常规,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下笔,由此形成小说独特的审美形态。梅进文(2011)认为,卡夫卡运用变形的手法传达了一个时代下,信仰的缺失,会让人觉得做什么都依旧空虚。拒绝变形,告诫世人要谨守本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同时,以由人变成虫之后的经历,反映了异化现象丛生的现实社会的残忍与悲哀。李园坤(2013)认为,在《变形记》中可以看出,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这种异化,有社会的异化,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还有作为人自身的异化。论文提纲一、引言二、

5、变形手法的概述(一)变形手法的概念(二)变形手法的特点三、《变形记》与《矮凳桥风情》中的“变形”(一)人物形态的变形(二)世界观的变形(三)叙事方式的变形(四)写作风格的变形四、《变形记》与《矮凳桥风情》中变形手法的对比(一)人物描述中的异同(二)叙事方式中的异同五、《变形记》与《矮凳桥风情》中变形手法带给现代文学的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1)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通过分析比较变形类写作手法的文献,在知网中以“卡夫卡、变形手法”等以关键词作为搜索主要目标,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以此保证研究过程中不偏离研究核心,能够在充分理

6、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2)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变形、物化变形、精神变形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将相关文献中的关键点进行研究和总结。研究进度计划:2017年5月底毕业论文开题准备工作,学生初次向指导老师提交所写论文题目2017年7月中参加毕业论文开题,确定论文题目、内容的可行性2017年10月初向指导老师上交毕业论文初稿2017年12月初毕业论文二稿2017年12月底毕业论文定稿2018年1月毕业论文答辩主要参考资料:[1]梅进文.《变形

7、记》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1(07)[2]任洪舜.略评《变形记》的框架和细节[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3(02)[3]李园坤.试析《变形记》的悲剧色彩[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4]李彩萍.试析《变形记》中人格的泯灭与沦丧[J].中州大学学报.2013(04)[5]王倍倍,陈思嘉.试论《变形记》中的自我“异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2(09)[6]乌依罕.通过《变形记》来体味现在人性的冷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4)[7]李彩萍.试析《变形记》中人格的泯灭与沦丧[J].中州大学学报.2013

8、(04)[8]李园坤.试析《变形记》的悲剧色彩[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