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ID:38224326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7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专题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历史背景。解放前,我国的农村是什么样子,你们比我更清楚。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开始了新农村的不断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农村的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建设速度更快。这里有好的经验,也有血的教训。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农民的温饱难以保障,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吃、穿、用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二五”

2、和“三五”计划时,提出新农村问题主要强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如《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任务是巩固合作化制度,反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毛泽东当时认为社会主义步伐“可以快一些了”,提出了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想通过大跃进来改变中国经济萧条,落后的状况。但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是错误的,这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当时河南是开路先锋,河南第一书记吴芝圃非常自信,向上汇报说小麦产量一年就翻了一番还要多,不需要调进粮食。河南西平县一个农业社宣布早稻亩

3、产3万多斤(现在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杂交稻每亩才800公斤)。这种做法欺骗的是上级,遭殃的是自己,59年——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民陷入严重困难时期,这三年死亡人数10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1200亿元。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是新农村,当时党内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没有及时纠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也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许多年弯路。那个年代是“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血的教训。    改革开放之后,拨乱反正,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

4、中心。这个时候,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一齐抓。农村建设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获得飞速进步,过去农民一直企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电灯不有油”,现在不都实现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到2000年,就是新千年,全国基本实现“总体小康”。需要说明一下,这个“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不平衡的,是与“全面小康”有严格的区别。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新

5、农村建设新的起点。    ——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史。我们从四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来讲。    第一代是毛主席。毛主席是社会主义农村的主要缔造者,是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的创立者。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以粮为纲”的重要论断,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主席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走向前进。前两个“斗”确实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人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不大了。特别是后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违背了中国的客观实际,延缓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第二代是邓小平。

6、邓小平同志把安徽省小岗村的“大包干”,推广到全国,充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特别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具体部署。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实际上农民朋友最有资格说“邓小平您好”。    第三代是江泽民。江泽民在焦作博爱农场的题词是“加强调查研究,发展农村经济,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让农民的钱袋子多了,让农村发展更快了。特别是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在其卸任时的200

7、0年,实现了全国的“总体小康”。    目前是第四代,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一“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指明了通过城乡统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