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15301
大小:4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5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摘要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社会,然而,这正是促进他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个社会时期,能够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治印经验来让他学习和钻研。加上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也给了他许多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使的他对篆刻的造诣有了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并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画、印的带头人物,成就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全文共分三个大章节:第一章对吴昌硕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做一介绍,这样使大家能够从生活中了解吴昌硕先生。第二章全面介绍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征。从3个小节来介绍1、书写美与刀法美的彰显2、边款布局3、篆刻中的灵魂美,第三章是阐述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篆刻、艺术、技法、刀法AbstractWuChangshuowasborninthelateQingdynastyinearlyRepublicofChina,inasocietyofcivilunrest,however,whichistheengineforhisever-changingdevelopment.Preciselybecauseheisinthissociety,thereareplentyofpreviousexperienceintreatingprintingtohelphimlearnanddelveinto.Plusalargenumberofculturalrelicsexcavationalsogavehimalotofconvenient,togetherwithWuChangshuo'spassionforcalligraphy,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makeshisplaystosealafullrangeofheritageanddevelopment.Andbecomeabook,painting,Indianleaders,theachievementsoftheotherstoreachtheheights.Paper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chapteronWuChangshuo'ssocialbackgroundandpersonalexperiencetomakeapresentation,sothatwecanlearnfromlife,MrWuChangshuo.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artofWuChangshuo'ssealcharacters.From3barstointroduce1,writingbeautyandthebeautyofthecuttingoftheshowlayout2,side3,seal-soulintheUnitedStates,thethirdchapteristheelaboratecarvingartinfluence.Keywords:sealcarving,art,techniques,knives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92335828"摘要IHYPERLINKl"_Toc92335829"AbstractIIHYPERLINKl"_Toc92335830"前言1HYPERLINKl"_Toc92335831"一、吴昌硕的生平2HYPERLINKl"_Toc92335832"二、吴昌硕篆刻艺术4HYPERLINKl"_Toc92335833"(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4HYPERLINKl"_Toc92335834"(二)边款布局4HYPERLINKl"_Toc92335835"(三)篆刻中的灵魂美5HYPERLINKl"_Toc92335836"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7HYPERLINKl"_Toc92335837"结语10HYPERLINKl"_Toc92335838"参考文献11HYPERLINKl"_Toc92335839"谢辞12前言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篆刻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再一次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巅峰。吴昌硕老先生就是这个时代举世闻名的篆刻家之一。在诗赋、金石古训、国画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加让人信服的是他的治印 ,开创了篆刻史的新道路。本文就对吴昌硕的生平和篆刻风个给大家解读一下,为学者学习治印提供更好的借鉴。一、吴昌硕的生平吴昌硕生于公元1844年逝于公元1927年,浙江省安吉县人,是我国近代名震八方的艺术大师。“在自己刻的印章边款中用的书体多样,篆书、隶属、楷书、草书都加以用运”。[1]作为一个篆刻者能四种书体同时并入不是一件难事,而难的事是他能将四种书体和自身的书法笔意墨韵加固在一起,促成自己的刻印风格,达到一般篆刻者所难以达到的程度,不仅为海内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借鉴的篆刻财富;同时在国外,也影响了一大批追求的学子。如:韩国、日本等刻印家就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启示。清代吴昌硕,初名俊,又为俊卿,“道光二十四年农历的八月初一,诞生在浙江省安吉县的彰吴村”。[2]因为他的别号非常的多,比较见的基本上有苦铁,大聋等。因为吴家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经上任过安吉古桃书院院长。他的父亲在咸丰年代的时候考举过举人,他的伯父也是咸丰年代的举人。所以说,吴昌硕从小的时候便受到自己家风熏陶,自幼习书。在他十岁的时候便被送到离家5.6公里远的邻村去念书,因为他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所以也对书法和刻印比较擅长。在他十四岁的的时候,就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刻印,还有时候偷偷的瞒着老师去磨石刻刀。由于吴昌硕出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晚清,内忧外患,内有反清复明的太平国运动,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正因如此,缶老一直过着艰苦流离的困苦生活。1861年正是他十七岁的时候,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事,祸及百姓,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乡,出外谋生。吴昌硕也不例外,他还在战乱中与父亲失散,家中的亲人还有乡亲们因为饥饿而死去。他的前半生经历了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困苦。在《别荒园》中也有提到,翻译成现代文应是“在以前到处都是战乱,乡间在战火中都成了焦土,在战火中死去的乡人好几千人,侥幸生存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这种流离失所亲人分离的日子是我内心十分痛苦。”然而,就是这段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这段生活锻炼了他那种坚忍不拔,奔放不羁的气概。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他的老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而在第二年也就是他七十二的时候,考上了秀才。便和父亲和他的继母搬迁到了县城里居住。在缶老二十三岁的时候,拜同乡的老前辈施旭先生为老师。缶老,虚心问学向他学习作诗、写书法、搞篆刻。在1870年的时候跟着大师俞曲园学习篆刻和金石训诂。第二年便回家乡自己学习,以教书育人、写对联和拟辞赋为生,1874年,他再次去杭州问学,使吴昌硕在辞赋、书法、刻印等各个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石。再后来俊卿又问学苏州、湖洲、上海等地、与师友相互切磋。俊卿的一生,各类皆善,书法、国画、篆刻最为著名,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先学习篆刻,有学习诗赋,再学习书法,最后学习国画,由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把这四者交融在一起,打造了一世传奇,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艺术特色,从而将自己的专长表现出来。所以在他的书、画、印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这便是所谓的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在他的作品中,诗情意境各有他的艺术特征。那就是“气势宏大、力魄雄伟、用笔结字,严谨中见洒脱。挥毫泼墨,浑朴中见华滋,敦厚中见灵动”。[3]在《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中把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当时时代的特点及个人品质融会贯通。在吴昌硕的书法特点中,他本人年轻的时候主要就是以临摹楷书和篆书,他比较注重用笔和字的结构与线条,从而为他的篆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去杭州与湖洲学习,结拜了时彦如和杨见山等好友,从此便喜欢上了篆隶等,又受邓石如和吴让之的影响,所以他的篆刻突飞猛进。他本人还喜欢临摹汉碑,如《尚山石刻》《张迁碑》《石门颂》等等。在苏州安定下来以后又潜心学习篆书,心中已经明悟篆书对篆刻的重要性,把《石鼓文》当作是主要的学习范本。 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学习,他在题《何子贞(绍基)太史书册》诗中写道“曾学百汉碑,曾抱十石鼓。”[4]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深。在书法上以石鼓文来取胜,并又学行草书,开始学习王铎。后来学习欧阳询和米芾等大师。从而提升了他自身的艺术价值,由于他学习刻印很早(大约十四岁左右),同时学习时间长(从少到老),一生中印出印谱无数,就出版来说就有十多种。在岁月的洗礼与磨练中,俊卿推成出新在篆刻上更是有着继王开来独树一帜的治印风格。二、吴昌硕篆刻艺术(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印章“松管齐”如下(图2)的印面是较恬静秀美的风格,作者刻边款时,由作品整体和谐的考虑,采用墓志中点画俊秀一路的楷书风格,来表达这种真实的艺术效果。吴昌硕选择多拿单刀侧锋法轻轻的向前刻,刻到撇画收尾的部位时转化刀法使冲刀慢慢带有一点向上拨的意思,使得笔画的轮廓带有几分隶书的意思,微具有古朴之意,和印面上的汉印之古交相呼应,并且既看到刀法中书写的鲜活墨痕,又看到了刀法中侧锋的刃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姿,中表现出了书法墨写美与刀法的凿刻美。印章“缶记”下图(3)的边款,他主要就是运用了隶书体,采用了《衡方碑》《张迁碑》隶意。这两个碑线条古朴方正,特别是《衡方碑》的篆意浑然天成。为了能够得到它的线条美感,吴昌硕的篆刻法结合双刀和单双刀并用的理念。在行刀过程中有缓也有驰。特别是在《张迁碑》中吴昌硕运用巧妙的手法取“城”的一个字的势态,诠释了其高超的刀法。“城”整个字中斜钩运用单刀法,缓慢使出,然后再用双刀加以补足,让线条质感更加古朴浑厚。显得苍茫古朴,突显出了书法墨写美与刀法的凿刻美。图2图3图4“吴让之的篆书的形体飘逸舒展,委婉流畅”。[5]吴昌硕印章“高仑长寿”下图(4)明显可看出有借鉴吴让之篆书的风格。(二)边款布局吴昌硕的用刀自由,比较擅长边款的用刀,他把刻边款的刀法加入到印面刀法当中。“刻边款的方法又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单刀刀法。 一种是双刀刀法,在用刀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切刀,一种是冲刀”。[6]在具体分析刻款当中又表现出灵动鲜活的一面。“很清晰的演化出凿、钉、拉、转等种种不同的手法”。[7]如下图是吴昌硕先生在作品“海滨”下图(5)刻下的边款。款面“老缶”两字,当我们分析这个“缶”字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刀法运用的特别精和丰富。下刀的时候第一点要先从中间切下刀,第二点再正锋往下拉,整个字体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最后再运用侧锋的形式,一点点的从笔即里,从浅到深、冲中加之一转冲出一横;顺势回到第一个横的起端,运用侧锋使力拉出一竖;然后顺着走势由下部切入,调正刀锋缓慢由下即上冲出右竖,微微提刀,在前端横画右面出锋,让线质既显得圆润有力又不显得光滑无骨;随后钉入,并且微微带有一丝转折的意味,运用侧锋的刀法往下拉出一个小的横,整个字的雕刻如写字一般贯势,一气呵成,自然中又极富变化:藏露交替,中侧并用,若隐若现、虚虚实实交相辉印,集中体现了边款刀法的魅力。图5(三)篆刻中的灵魂美灵魂美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意韵美。正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中书法的灵魂,在篆刻中也是一样”。[8]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就在于意韵,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富含好几面,有多义性、有模糊性也有朦胧性,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一件完美艺术品”。[9]作为一种哲理性、诗情性或神韵美,经常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0]吴昌硕的印作中,关键就在于刀法的运用,集中传达出了篆刻艺术的意韵美。如下图(6):“身在画中”是吴昌硕借鉴汉印风格刻的。印的四个字互相叠加一块如同一个字,就好像一个强壮的大汉。再如“自赏”下图(7)两个篆字叠加就如一个字,就好像一个空有一身傲骨的寒舍书生。图6图7图8图9再如“自赏”上图(7)两个篆字叠加就如一个字,就好像一个空有一身傲骨的寒舍书生。两个小篆采用刀尖使用中锋下冲的刀法,以轻刀为主缓慢使出,不紧不慢萧索引散;再因为刻石印面不平整,有斑驳和破损痕迹,使得笔画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含蓄内敛,结沟和字法上变得简单高古,线条显得浑厚朴拙,两款印章形成很显明对比。通过对比体现出了篆刻的灵魂美。印章边款如上图(8),虚淡零碎的刀法使得整个款面显现出了秋天一样的荒淡和凄凉,它不仅仅是体现出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化表达艺术,还体现出了一种怀才不遇借物喻情的思想。它的印面构成的形式与印文内容相互结合,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效果,从而体现了篆刻的灵魂美。明月前身如上图(9),明月前身四个篆字采用清小篆吴让之的风格,线条细腻流畅。印章正文与边款采用了魏楷,俊美秀丽。造像采用柔美光洁的线条质感,采用缓刀婉转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衣带轻浮婀娜有姿,突显出吴昌硕对死亡妻子的思念。这种将自己思想加入篆刻中融思于作中,冲分体现出了篆刻的灵魂美。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的篆刻中心非上海莫属,上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之重镇,许多艺术家从不同的地区来到上海谋求发展,“以胡公寿、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相继接受了艺术市场的洗礼,作品畅销,席卷天下,风行一时,世人皆欲得而宝藏之”。[11]上海艺术市场的繁荣促发艺术家的经济意识也随之增强,吴昌硕出身微寒,能立足于具有国际性质的上海艺术界,这与他本身是一个精明世故,善于交际,更善于策划、宣传甚至炒作自己的艺术家息息相关。吴昌硕篆刻与其书法绘画一样,具有浓郁的墨气。归于一起说,吴老篆刻的风格形成离不开赵之谦大师刻印的影响。但也离不开吴老勤奋好学的态度,游历四方的总结。同时在篆刻中也不能忽略气的重要性。如吴诗中所说:“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习久相倚。”[8]必须重视气的运用,把气立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元明清的文人篆刻基本上都源于秦汉印,即“印宗秦汉”。然而刚开始大部分篆刻家很简单的解释秦汉印,并且只停留在一个对表面形式的认知。比方说:以方形作为主要的空间形式、临摹秦汉印等,使得大部分印章只空有其表,用材料重新展现秦汉时期的古典铜印。如王冕先生、文彭先生、何震先生等,发现汉印光洁美、但是并未能够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关注。清初时期徽州的程邃先生等篆刻大家在刻印和文字等方面作了许多很有意义的探索研究。但仍然没有摆脱时习。清朝中期时,皖白山人邓石如的出现,把汉碑上的有着浓墨意趣的篆书相融于治印当中,并且加以完美的应用。创立的浙派的丁敬先生对带汉印有着不同的借鉴,还发现其蕴含的深层次美。研究解释汉印铸凿手法,使的短刀碎切的刀法渐渐成熟起来。同时期吴让之先生、赵之谦先生又深刻的研学和探索了印外求印,使得刻印者很大限度的开阔了眼界。由此,篆刻家们在创新之路上才真正的步入正规。可以这么说吴昌硕先生的成功,是站在前人探索经验上的新认知,最后一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吴昌硕先生在确立了自己印作风格后,以很快的速度就被当时的印人文客所认同,海内外一时之间多出许多学习者。并且在此影响之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门第。 如吴县的徐新周先生,是吴门一派的重要传承者他的作品“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如图11)很显明的继承了吴老的刻印风格,图11图12就如吴县篆刻家徐新周,是吴门一派的重要传承者他的作品“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如上图(11)很显明的继承了吴老的刻印风格,其中的“人”字刀锋直入冲刀直向下,转折处略显圆润,笔画饱满浑厚,在吴老印章中(如图12)中“人”字亦是如此,多呈现方圆坚实、苍秀健爽之趣;在这之后还有许多吴门篆刻的继承者。如:赵古泥先生,潜心研究封泥,将俊卿先生篆刻中浑厚圆转的东西,变化为多方折刻厉的东西、形成了稳重大气的治印风格,并且开创了“虞山派”的刻印新式风格;“另有寿石工、钱瘦铁、潘天寿等皆得老纵横跌宕、奇崛高古之趣;还有沙孟海大师、世界公认的艺术教育大家诸乐三都先生都时缶老的学生,深得缶老得教诲”。[9]在当时时期,日本的书法和篆刻爱好者都经常来中国求教于俊卿老先生。有的人在交流中还以弟子身份给缶老行弟子礼。在这其中最主要有:日本的日下部鸣鹤,时日本江州的人,在光绪帝十七年的时候来中国,先后和金石学家、经学大师杨见,俞曲园老先生等交流,之后又和缶老深层交流,从而使吴之书画印作品播于东瀛。使得日本许多名家无意之中生出敬佩之情。由于这些影响,日本人河井仙郎在光绪23年把自己作品邮寄于上海、向吴昌硕大师求正指教。并且不远万里来锦城拜在俊卿门下,在后来又带领其许多弟子,如西川宁、小林斗庵、水野疏梅、长尾雨山等来我国问学相教。并且向俊卿先生求艺、求印,还有,.朝鲜国封建王朝末代时期的功臣、皇亲国戚芸楣,也是特别特别的喜欢俊卿先生的印作。拜俊卿先生为师有三十多年之长俊卿老先生共计为他刻印有三百多方有余。由此,吴氏这种刻印风格在朝鲜也影响相当深远。到了如今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为了表达对俊卿先生的敬意,还做一些俊卿先生作品集展览。另外,日、韩书画代表团亦经常借参加西冷印社活动之机来华朝拜吴昌硕之墓。因此我们相信,吴氏印风及其流派必将对中国印学的发展产主更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结语吴昌硕创新出来的刻印刀法,为近现代学者学习篆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胆的尝试加上破旧立新变革,清晰的体现了中华人民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把简而单一的陈旧观念拼弃,将多样性多角度审美观念融入人心。“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角度多方位的审美新思想”。[10]成为海上篆刻群体的代表和领军人物,其篆刻风格在全国乃至东赢风靡一时,追随者甚众,影响极其深远。纵观当时印坛对吴昌硕一派篆刻风格的接受过程,是窥探当代篆刻发展的绝佳视角。孙慰祖先生曾经指出:“当代印坛并不存在风格意义上的海派观念,有的只是人才的相容性与风格流派的多样性”,[11]无论吴昌硕篆刻在当时所受到的歌颂和赞美,或者批评与攻汗,这一切恰恰反映出近代海上篆刻群体印坛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而正是这种自由和开放,为近代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今天对这一接受过程的重新审视,除却钩沉一段几近湮没的篆刻史料之外,也具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程邃的篆刻艺术》王霖-《艺苑》-2006[2]《论吴昌硕诗书画印的融通性》刘亚斌[3]《中国历代绘画大全》第五卷[4]《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释》陈道义[5]《近代篆刻作品欣赏》赵时棡[6]《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江晨[7]《楚默谈印篆刻作品的欣赏》楚默-《书画艺术》-2009 [8]《吴昌硕印章边款的刀法》陈述[9]《论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形式的抽象性》曹进[10]《书法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梁城利[11]《吴昌硕对近代印坛的影响》朱琪[12]《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特征研究》徐丹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13]《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陈道义[14]《书法与篆刻欣赏》-互联网数据–[15]《保存文脉与艺术家的生存——民国海上篆刻群体的递承与经济生活》杨建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