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触角感器

昆虫的触角感器

ID:38210907

大小:162.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3

昆虫的触角感器_第1页
昆虫的触角感器_第2页
昆虫的触角感器_第3页
昆虫的触角感器_第4页
昆虫的触角感器_第5页
资源描述:

《昆虫的触角感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037(3)昆虫知识ENTOMOLOGICALKNOWLEDGE·179·专题综述昆虫的触角感器马瑞燕杜家纬(山西农业大学植保系太谷030801)(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在自然界里,昆虫家庭日趋庞大,已占到动胞分裂演化而来。触角上的感器大致可分为十物物种的2/3以上。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多个种类:¹刺形感器(sensillachaetica),º毛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择食、取形感器(sensillatrichodea),»锥形感器(sen-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迁移等等,这sillabas

2、iconca),¼腔锥感器(sensillacoelo-些适应性行为比其他动物更依赖于环境化学、clnica),½瓶形感器(sensillaampullacea),¾物理因子的调节,昆虫触角是接受外来化学信板形感器(sensillaplacoclea),¿栓锥形感器号的主要器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利用昆(sensillastyloconica),À鳞形感器(sensilla虫自身的生理生化微观特性探索其宏观行为的squamiformia),Á剑梢感器(sensillascolop奥妙,已作为害虫防治中的新方向,其中触角感alia),bk钟

3、状感器(sensillacampullacea)等。此器的研究倍受重视,而且已取得显著进展。外,Schneider还对触角感器一般形态、功能、定[1]位及神经传导做了综述。1历史回顾与发展1970年Steinbrecht借助于光学和扫描电1880年Hauser首先开始评论昆虫嗅觉这子显微镜进行了一项家蚕蛾触角形态学的详细个主题,他详细描述了直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研究,并报道了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具有嗅觉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中虫种触角的解剖结功能。70年代后期,以Zacharuk为代表的科学构。而后科学家们对雄性普罗大蚕蛾Cal-家将SEM和

4、TEM高新技术结合应用,将触角[2]感器的研究深入到超微结构。losamiaprometheaDrury,雄性家蚕蛾Bombyx单细胞记录最早是由德国的BoeckhmoriL.,多声大蚕蛾Antheraeapolyphemus(1963)用钨丝电极插入毛形感器基部记录成功Cramer,雄性黄粉甲TenebriomolitorL.,雄性和雌性加州十齿小蠹IpsconfususLeconte,雄的。1974年Kaissling使用的套毛方法改进了单细胞记录方法。Moorhouse,Roelfs采用GC-性姬蜂Megarhyssalunator等的

5、研究都证明了EAG联用装置同步记录性信息素各成份对雄嗅觉感器存在于昆虫触角上。除此之外,下颚性触角的刺激,这样昆虫触角化感器的研究走须、下唇须、跗节、产卵器、尾须等也具化学感受进更微观的细胞与分子领域。Kassang研究证功能。但触角是感受性引诱剂的主要器官。明蚕醇是在触角化感器上进行转化和降解的。1956年Schneider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成功Riddiford也证明了雄性北美多声大蚕蛾An-地记录了触角电位图(EAG)。1964年,Schnei-theraeaperny和Platysamiacecropia的触角上der对昆虫触角做了较详

6、细评述:触角上着生[3]化感器中吸附了信息素分子。Kaissling还研有不同类型的感器,它是一种由表皮特化而形究了家蚕、多声大蚕以及一些夜蛾、卷叶蛾感受成的薄壁构造。感器是体壁的一个特化区域,由毛原细胞、感觉神经细胞所形成,有时还附加辅助细胞,所有细胞均由同一母细胞经不同的细收稿日期:1998-10-08·180·昆虫知识ENTOMOLOGICALKNOWLEDGE200037(3)细胞对相当数量的各自“关键”化合物的敏感性感器(比雌性多一种耳形感器);玉龙蝠蛾仅有[10]和特异性。感受细胞包含不同类型的膜受体,而雄性具钟形感器;棉铃虫触角

7、上有2种毛形每一类受体又与稳定的信息素分子发生作感器(Ⅰ、Ⅱ),在雌虫触角上只有毛Ⅱ型感器,[4]用。感受细胞对信息素的反应特征不仅与细但分布数量多于雄虫。在大多数的研究中,雄性胞本身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有关,还可能与感器无论种类,还是毛形感器的数量都不少于[5]感受细胞在触角上的位置有关。到目前为止,雌性,说明雄蛾触角一般比雄蛾发达。对9种巢昆虫触角感器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侧重于感觉蛾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发现,分布上无明显的细胞和触角神经叶,感受细胞的轴突终止于特性二型现象,但在毛型感器的超微形态和数量化的神经纤维球,并证实了触角神经叶具性二上

8、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触角神经叶也具有性[4][11]型特征。二型特征。下面分类讨论感器形态、结构及我国研究触角感器起步较晚,70年代,陈功能。德明、杜家纬先后研制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