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

ID:38190955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_第1页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_第2页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_第3页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试论苏轼是否是佛学居士摘要:自古以来,因苏轼诗词中参杂着大量禅宗思想,加上他本人对现实生活的豁达处理、平时和大量僧侣往来密切、又说过许多参悟的著名语句,更何况在禅宗灯录中,苏轼被列为黄龙派黄龙慧南弟子东林常总的法嗣: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真正的佛学居士。但苏轼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学居士吗?关键字:苏轼,佛学,禅宗思想居士在古代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对隐士的尊称,后来被文人雅士用以自称,如李白的青莲居士、欧阳修的六一居士等;二是佛教用语,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本文所说的居士,从后者。所以,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2、,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居士还是隐含了佛意在里面?中国佛学在文学作品的表现,多是通过禅宗悟道之思想而反映。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本土佛教宗派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三个。而禅宗,上溯其源,可追溯至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无为之有物无我,传至庄子便是无为遨游,物我两忘;随着后来道家思想的演变,加上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思想传入,就派生了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禅宗。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称为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

3、识自我。这种思想,在苏轼的诗词中有丰富的反应。这也是苏轼被当作佛学居士的有利证据。如:“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如梦令》即是用词来说明《维摩经·佛道品》“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人”的道理,喻一切本自清净。这和六祖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达的是同一种道理,即“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也就

4、是说,一切皆空。色即空,空即色。作为尘世人,苏轼是参透了这些本真的。来去本无一物,所以就算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断肠处,仍有月明如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四句诗,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仍有后半四句),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真实的情节意蕴着深刻的哲理:随便你们谁来抹黑污蔑,“海色”——我,自澄清无垢。用佛语而言,这是万物皆空我先空。一切随缘。所以,无论去到哪里,苏轼总能淡定自如。虽然曾发出“明

5、月几时有”的感叹,但那是人在郁闷中的常形。生于世间,不可完全不受环境影响。可他总能从这些简单的意象里看到本质,因为他的心,是淡定的。所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梦”在苏轼的诗词是一个奇怪的意象,出现次数之频繁,超过了其他。杜甫一生最爱海棠,却一生诗作中都没涉及海棠。这就是愈爱愈不能说。佛曰:不可说。而苏轼一生写梦,就算是写哀思的《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也表达了一种飘渺无踪之感。恰如“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中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切佛在任

6、何时间,都是由于智慧到彼岸,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常人潜修亦菩提。苏轼是赞成潜修的,他曾说: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所以,他写梦,从来都是表达虚无缥缈的意象,再美好或再荒唐,总有梦醒的一天。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从容,让他感觉: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了无痕迹了,还追寻什么呢?苏轼,是出世的。他站在人间,怀着慈悲的心态看着众生。他对禅道的追求和李白是不一样的。李白在现实中迷茫了,就求仙问药,写神鬼描宫阙,写得飘渺虚无夸张至极。而苏轼,是真实的。他如同济公和尚,高唱:“酒

7、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地从市集走过。他没有在形式上外化自己的信仰,但思想里总表达了这一种意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穿林、打叶”的雨声,力量之大,恐怖词人早被淋湿了吧?可他却说“莫听”!是的,莫听!这短短一首《定风波》仿佛他一生的写照:苏轼一生曲折波折,仕途坎坷、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高中进士那年,居母丧;任职史馆第二年,妻丧;期年,父丧;任湖州太守时,因“乌台诗案”入狱,困于

8、囹圄一百零三天;谪居黄州四年,往汝州时丧子;后往常州、登州、京都等任职,终以“龙图阁学士”外调杭州;复年被召回,又被外放颍州;期年,续妻丧;复年,贬于惠州;三年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