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89174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现代家庭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的家庭模式吴海霞“家庭”一词在我国首先见于《后汉书•均传》,通常也简称为“家”。对于家庭的涵义,主要有两类的观点:一类注重家庭的生物学属性,一类是强调家庭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学的角度,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家庭社会工作》张文霞朱冬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页。从法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产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共同体。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四代同堂,三代同
2、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封建基础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家庭的各成员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养老尊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赡养老人是家庭传统职能。在家庭关系中,以父权为中心,因此重视老人的权威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子女没有自己的独立,职业、婚姻等终身大事,还不能自决。现代经济发展了,自然经济解体了,社会从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形态向开放的工业化的现代形态转变时,维系着父母与子女同居的纽带断裂了,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家里的孩子就这么一个,孩子成为
3、了家里的核心,家庭的重心也从老人转移到了孩子。还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家庭,随着一对男女结婚而形成,又随着子女的出生,成长而扩大。夫妇制的家庭又随着子女的成人,形成他们自己的家庭,又缩小了,回到了原来两人的状态。老人和已婚子女的居住主要有几种状态:首先,不和任何一个子女同居,选择夫妇制的老年家庭;第二,在子女刚结婚时不和他们同居,在自己年老体衰,或是夫妇两个的一方死亡后,方才和已婚的子女同居;第三,即使是同居,也有自己的专用房间,采用家庭开支部分分离的同居形态。一、空巢家庭的出现现在我国的人口流动限制
4、减少了,许多年轻人离开父母出外闯荡,寻求更多的机遇,出国留学工作的也变得增多。平时子女们各自生活,节庆假日才有到父母家聚首的机会。工作忙碌、交通不便、时间不对等等困难,成为无暇回家的借口。4女子与父母的距离一千里,一万里。子女在异地的家庭,正如长大的雀飞离巢,只剩下孤老的鸟在独守空巢。在西方,子女的独立更早,所以西方有更多的这样的空巢家庭。西方子女离开家早,避免了家庭琐事的麻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子女的家庭观念淡化,两代人疏远,关系松弛,以致当父母年迈体弱需要有人帮助时
5、,子女也毫无责任感,不顾老人。西方老人大都与子女分居,时常有孤独感,他们往往不能得到子女及时的精神安慰。在我国,90年代以来,空巢家庭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生辛苦的老人理应和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的,为何寂寞地守着空巢?许多空巢家庭的老人表现出精神不安和消沉,感到孤独和绝望。尤其是失去了老伴的老人,没有人聊天,没有人互相照顾。老人一人在家不免有磕磕碰碰的,在媒体上常见到老人因摔倒在家多日无人知晓而逝世的新闻。孝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6、乎?”每个月的几百生活费算不上什么,越是上年纪的人越是注重亲情。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年人,存在有社会角色的变化及心理的不平衡。一方面,社会职业角色被解除,紧张的工作状态骤转为悠闲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因为家庭结构的变迁,使老人失去了传统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老人容易有孤独空虚的感觉。心理上多有失落感和孤独感,从而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在感情上更需要关怀,希望有人陪伴;生活上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寂寞,喜欢阳光,不喜欢阴暗。老人不求物质上能够多么的丰富,只是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看似简单的事,却是父母心中最渴望的事情
7、。一个电话,一个见面或许就是老人的福祉了。二、三代同居的家庭模式老人与已婚子女同居,或是因为住房问题,或是要照顾孙子。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就十分推崇三代同堂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强调延续华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奉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在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这些孩子长大后,组成的家庭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一对年轻的夫妇要负担赡养4位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义务。年轻的夫妇由于工作忙,无法处理好家里的事务,因此让父母和自己同居,在家中照顾孩子和帮忙家务事。三代同居的家庭模式,主要有两个
8、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老人在孙辈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血脉的延续,对子孙总会疼爱有加。与小孩子相处的岁月是不容错过的,当老人家活得越来越像小朋友的时候,他们会更想跟你分享生活的点滴。老人也被人称为“老小孩”,与孙辈的相处中,老人的精神也会受到孩子童真的感染,晚年的生活也变得精彩。而且,在家中可以给子女做家务,减少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老人在家中帮助,给工作的子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