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缤纷的_桃花_斑斓的诗情_谈彭其芳散文的意境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3卷第6期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01年11月Journ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v.2001缤纷的“桃花” 斑斓的诗情X──谈彭其芳散文的意境美张文刚(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常德415000)摘 要:彭其芳散文的意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诗意美,对自然景物和人的身心交融的诗意观照;第二层次:理性美,透过自然景物进行哲理的思考和表达;第三层次:气质美,在自然景物、现实人生和乡土民情中发掘文化的潜质和内含。彭其芳的散
2、文有着其生存的现实的和文学的意义。关键词:散文;意境;彭其芳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6-0094-04 就这样走进一片“桃花”的掩映之中!到处是岁主题外,更多的是把这一诗意焊接到“人”的心灵和月和心灵绽放的花朵,到处是寻芳觅诗的眼睛。这精神中去。彭其芳的散文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是一片江南的桃花,也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这个代以后。这时文学的目光在对昔日中国社会的狂欢境界里,既有通向古典情怀的幽径,又有承载现代诗和动荡进行冷静的审视之后,转而深情地投注到意的芳亭;既
3、有空灵的抚之若梦的花瓣,又有真切的“人”的身上来,或者说从人的诗性的角度思考和表触之如诗的枝干;既有含玉吐翠的依依柔情,又有经现一种理想的生活形态。彭其芳的散文就是在这样风沐雨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我读湖湘散文作家彭其的文学背景下展开对美好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芳先生的散文最初的也是最美的感受。在散文创作作家一双优雅的眼睛在蓝天碧水间搜寻,一颗成为作家个人的心灵独语或者成为思想碎片文化化诗意的心在青山白云间飞翔。然后突然静止,如风石的今天,踏进这样一方花影摇动的诗化意境,枯寂姿翩翩的蜻蜓悄然静止在花瓣!于是我们看到作家的心间仿佛淌过涓涓溪流升
4、起缕缕幽香⋯⋯极写大自然的美以及美中的宁静之态,并把人的种种追求和人格精神投映到这一方方静美的“池塘”,一 诗意美: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交融成一种诗意沛然而又灵性灌注的意境。在可以说,彭其芳的散文深受古今以来散文中的《水府阁眺望》中写江湾村庄“宁静得像失去了自身“美文”一格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当代“散文三大的存在,与城市里的喧闹、浮躁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家”的诗意熏陶,甚至最初的创作未能走出“大家”的对照”;在《静静的犀牛湾》中写宁静的江湾“流溢出影子和气息。但是他毕竟在诗意意境的营造中找到尘世间少有的闲情之中的甜美”。在如此宁静的画了自
5、己的美学追求。如果说当年杨朔们对诗意的刻境再安放上人的活动,就立刻使人有了去尘忘忧、澄意追寻是为了把诗意的光辉粘附到“时代”的画卷上澈满怀的感觉。在《白鹭的节日》中,写静美的湖光去的话,那么彭其芳对诗意的发掘除了表现时代的山色之间人与白鹭的和睦相处,在人与大自然的琴X收稿日期:2001-06-10作者简介:张文刚(1959-),男,湖南常德人,常德师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美学方面的研究。94弦上轻抚出悠扬的“和曲”;在《洞庭秋色赋》中,写人花朵的“山水自然”,这样一方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对着高远的蓝天举杯,对着千顷
6、波涛举杯”,在一种是优美的意境,也是诗意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古雅的意境中酿造出淡淡的“酒香”。在大自然的怀是通过诗化意境的建构,来从凡俗和尘世中提升人抱,人不仅回复了自由天性,更重要的是从山水的个的生存境界。这样一朵鲜艳的“桃花”,引导着人的性中生长出超尘脱俗的优美人格。《世上有个野炊目光和心灵向着高处攀援!作家的审美视野和文字岭》借“青山的怀抱”拥抱人的纯真的理性“在这野:血脉里弥漫着一派古典诗意的芬芳,他试图用传统岭上,没有大腹便便的对财产的占有者,没有佝偻着的、典雅的美──自然的和人自身的美来丰富和修身子屈服于压力的奴婢,也没有行
7、乞者,卖唱者,吆复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灵。喝者。要说‘穷’,大家都穷,穷得吃的尽在锅里;要说‘富’,大家都富,偌大的青山任你拥抱,绚丽的美二 理性美:哲理思辩的包容景任你去欣赏。”因为渗透了人的理性精神,这一方桃花摇红,绿树生香。彭其芳的散文在缤纷的诗化意境在烟雨朦胧中便隐现出奇崛和伟岸。人与花朵之中暗藏着智慧的枝叶,在诗意的意境中也充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人在青山绿水间的飘逸和超脱,满着理趣。于是,我们从卵石的身上“于普通中发现这是智慧的生存,也是诗意的栖息,同时又是文学穿了特别,于平凡中见到了不平凡”《一条璀璨的(越时间隧道的永恒追求。在
8、彭其芳的笔下,因为有河》);借助山里人那双明亮的眼睛“分出美丑、辨出了现代社会的虚假、庸俗、浮躁等等世相和心态作为真伪”《悟道花岩溪》();在烈士纪念碑和现实生活的参照,人与自然从性灵到气质的契合便成为了一种比照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