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

ID:38169515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6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_第1页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_第2页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涉及到地质有关内容的修改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的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于2010年5月31日发布,并将于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涉及到地质的有关内容的主要有以下几条。1、3.3.5条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应符合的要求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时摩擦角应按设防烈度进行修正、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进行了规定。2、4.1.1条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在有利地段与不利地段之间增加了一般地段,即为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地段。2、4.1.3条剪

2、切波速的测试中增加了剪切波速vs>800(m/s)和800≥vs>500(m/s)两种岩土类型,vs>800(m/s)为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800≥vs>500(m/s)为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并且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分界剪切波速由原来的140(m/s)调整为150(m/s)、中硬土和中软土中黏性土和粉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分界由200(kpa)调整为150(kpa)。3、4.1.6条建筑的场地类别中的Ⅰ类场地根据岩石的剪切波速vs>800(m/s)和800≥vs>500(m/s)两种划分为了Ⅰ0和Ⅰ1两个亚类

3、。其它未变。4、4.3.4条液化判别的深度由15 m改为了20m,只有当满足4.2.1条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物,可只判别15m深度范围的液化。同时液化判别的公式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15m范围内和15~20m范围两个公式合并为一个公式,该公式引入了调整系数的概念,需按不同的设计地震分组使用不同的调整系数,临界锤击数的增长由原来的折线线性增长变成了对数曲线增长。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按不同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了调整、修改,应按表4.3.4采用。液化等级表中取消了15m范围内液化等级的判别。5、增加了4

4、.3.11条地基中软弱黏性土层的震陷判别的方法,主要内容为:8度(0.3g)和9度时,当塑性指数小于15且符合(天然含水量Ws≥0.9WL、液性指数IL≥0.75)时,饱和粉质黏土可判为震陷性软土。6、5.1.4条表5.1.4-2特征周期表进行了补充,主要是增加了Ⅰ类场地的两个亚类(Ⅰ0、Ⅰ1)不同地震分组的特征周期。并根据4.1.6条规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的厚度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7、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分组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进行了修改

5、,具体工作中应查该附录A后确定。就云南省而言,除抗震设防烈度6度时还保留有第一组外,其它均取消了第一组,基本上是把原来的第一组、第二组升为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其中昆明除东川区为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九度区的第二组外,其它四个区(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均为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的第三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