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

ID:38157976

大小:187.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_第1页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_第2页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_第3页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_第4页
资源描述: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_基于理论预设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魏崇辉,王岩: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启示———基于理论预设视角魏崇辉,王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16)摘要: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预设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它坚持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只是贴近现实生活,试图构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从理论预设出发,通过对制度变迁主体和制度功用、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基本概念等的比照与透析,可以看出诺斯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各有其适应的范围,为现实适用提供了基础。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理论预设;诺斯;马克思;比照;透析;启

2、示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6-0016-04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发展。而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2]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快地发生变革。”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理论都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的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为制度变迁留下了很大空间,都认为制度因素是社会发展和来,那么人类社会长

3、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经济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实践的发展确实也证明了这的。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成本,即降低制一点。本文认为,比照和透析诺斯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首先应该关注两者的理论预设,因为理论预设是起点与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基础。[1]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制度分析一直是马克思分析问题的一个视角。马克思认为,首先要分析作为整个一、理论预设相异:起点与基础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

4、生产关系,然后才能对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道德和法律等上层建筑作出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牢固地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基合理的解说。这一观点奠定了制度研究的基调。马克思从础之上,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必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①“生产”这一“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制度的中。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持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确立的过程,认为制度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

5、系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中不同集团、阶层、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①文中引号是笔者所加,主要是为了凸现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理革,进一步导致包括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在内的整个社会论预设是以人为起点和基础。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制度的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60。“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

6、活资料”,开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形成关系,从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而确立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对其整个制度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迁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收稿日期:2009-02-26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苏教研〔2008〕8号)项目作者简介:魏崇辉(1979—),男,江苏徐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7、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王岩(1964—),男,江苏徐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政治哲学。162009年第6期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以及行为准则在代际间传递而产生,而这些知识、价值观和[3]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行为准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中又根本不同。另一部分则是作为客体的人,马克思认为是现实的、社会的与历史的

8、。他通过经验获得的,这种经验对特殊环境而言具有本地性,因在《德意志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而不同环境下获得的经验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由此而导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指出,应该“从地上升到天上”理解“从致人们认知模式的巨大差异,形成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以及处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不能从虚构的人出发去理解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