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红楼梦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红楼梦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摘 要:《红楼梦》的跨文化翻译是困难的,这不仅是由于译者有着自己对原著的“前理解”,同时还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造成翻译失真,如采用翻译理论中的“等效翻译”,或可对这种情况有所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红楼梦》,而且其它名著在翻译实践中亦可借鉴类似经验。关键词 红楼梦;跨文化翻译;背景一、跨文化交际的历史背景跨文化交际,它既可以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进行的交际,也可以指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兴起于美国。我国对其研究较晚,
2、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国际化”。由此,跨文化交际便在其中应运而生。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鼎足而立,被列为当代显学,并且在国际上成为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红楼梦》这部巨著自身的文化品格,它的博大堂庑“引无数骚人竟折腰”,同时,也是与无数学者和众多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关于那些汗牛充栋的红学论著,很多红学工具书都做过统计,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翻译概况,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
3、览表”介绍:“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有关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翻译工作者投注了如此多的精力,而且不厌其烦地重译,再译,致力于向世界各国读者介绍《红楼梦》,对于扩大这部名著的世界影响,从而使红学成为汉学中重要学问之一,应该说是起了直接作用的,厥功甚伟!然而,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因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
4、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更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作为介于原作与译本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忠实地传递原著的语言、文化等各种信息外,同时还要兼顾读者的心理,使读者尽量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则译者面对的实际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自然《红楼梦》的英译本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霍克思译本不仅全,而且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翻译的,所以,本文在论述红楼故事在异文化领域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以及译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以霍译本为引例是比较恰当的。二、跨文化交际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
5、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的产物,因此,许多译本恪守的原则,一般来说总是设法将书中的一切都尽量译出。不过,在译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面临着具体的困难。按《诗经》原句应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出自《小雅·鹿鸣》。贾政和众清客自幼饱读古书,自然一听就知道错了。现代的中国读者对《诗经》已不如古代文人般娴熟,但相对来说,《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人们经常引用,总比那些冷癖典故出处要容易记忆。因此,有一定国学修养的人,对这里的好笑之处,想必也多能心领神会;但英语的读者却不同,他们在另一个迥异的文化传统下成长,一般都不熟悉《
6、诗经》,自然也就不知道李贵鹦鹉学舌时闹了笑话。这样一来,原著写的贾等人的哄然大笑,英语读者恐怕有些莫名其妙。笑话却不好笑,当然是英语读者在阅读乐趣方面的损失,这就要求译者能够传达出类似的阅读感受。因为照字面解释,“bleeding”是“正在流血”之意,如果是这样,那鹿怎么可能“happy”(幸福)?所以读者就会联想到错误可能出在“bleed-ing”上。霍克思为此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他舍易取难,抛开《红楼梦》引的“荷叶浮萍”不译,而直接根据“食野之萍”制造了一个音近致误的诗句,从而在译文读者中取得了相似的效果。《红楼
7、梦》的难于翻译还在于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其它小说这方面的描写,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这些韵文删去后不致太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反而使小说显得更加简净,紧凑。读者们在遇到夹入小说中的韵文时,不愿意看就跳过去,也没多大关系。但《红楼梦》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故事情节之中。如果略去不看,就弄不清后面的情节。以十二钗判词为例,曹雪芹通过这些韵文形式预先隐写了人物的命运,并暗示了一些故事情节的进展,当然其中也蕴涵着对一些人物的态度。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蔡义江先生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
8、注》专著,所论甚详,可以参看。这里我们要谈的是,《红楼梦》中韵文形式特别是判词的特殊性,要求将原著的这种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使得《红楼梦》诸钗判词中一些利用语言物质外壳(音或形)的特点所创造的艺术效果颇难再现,像上述钗黛判词中的“玉带林”暗寓林之名,“金簪”即宝钗,“雪”谐音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