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45432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2
《李凌霞 (修改稿)芒种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 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李凌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作为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享有盛誉,由此也为他语言大师的尊荣奠定了基础。其悲剧作品《李尔王》至今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本文以《李尔王》为对象采用认知隐喻的手法对其悲剧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关键词】认知隐喻;《李尔王》;悲剧对文学语篇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的潮流源于快速发展的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涉及到转喻认知理论和隐喻认知理论,其中,最常用于解读文学作品的是认知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这两个理论的创始人,M.Johnson和G
2、.Lakoff认为:被学界广泛应用的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在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映射,其意象图式是抽象的,方式是从一个具体的,比较容易熟悉和理解的源域(sourcedomain)到另一个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和熟悉的目标域(targetdomain)[1]。本文正是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来对莎士比亚在其著名的悲剧作品《李尔王》中所使用的容器隐喻及意象容器图式的概念和主题意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对《李尔王》作品中莎翁运用隐喻手法所刻画的人物特征、人物内心、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悲剧主题的构建进行详细说明。借助于对隐喻手法下来源域和目
3、标域映射的研究,能够将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更好的主题。一、《李尔王》的悲剧主题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围绕一个普通的、发生在一个父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伦理故事展开。当然,这仅仅是故事的大结构。故事中的父亲是大不列颠的国王,拥有整个国土的统治权。国王年迈之后要对三个女儿进行国土划分,采用的方式是“爱的测试”。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和二女儿善于花言巧语,大肆宣扬自己对父亲的爱,把老国王哄的很高兴。而三女儿善良实在,她不愿过分夸大自己对父亲的爱,而是实话实说自己在婚后将分别用一半的爱来爱自己的父亲
4、和丈夫,但老国王对此大为不满,三女儿因此而未能获得继承权,并被远嫁到法兰西,然后老国王李尔却被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逼出宫门无家可归。当然,《李尔王》的深刻性并不单单是子女的忘恩负义,而是充分体现在“姐妹相残、兄弟仇杀、父放逐女、女杀死父”等多重悲剧冲突中,以此来对人性的善恶进行深刻揭示。莎翁在其作品中充分运用意象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意象,莎翁在宇宙、自然、身体、心灵、情感、爱恨甚至动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对正恶进行了概念化。通过意象,将丰富的自然引入作品之中,剧中的人与自然不断进行变化,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也通过意象体现
5、了出来。二、意象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说话人运用约定俗成的概念化语言和一系列认知过程积极主动地对情景进行刻画,比如,概念隐喻中的认知过程和意象图式(imageschema)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结构之一,意象图式主要源自于基本的生活经验,广泛作用于概念域的映射中。意象图式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由日常生活的环境感知、身体移动等经验形成基本概念结构,进而将这些形成的概念结构运用于更抽象的认知域进行思维的组织。在认知结构中,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构成了隐喻的基础,这种结构将语言这种高级认知域同生活
6、经验相结合。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通过对隐喻的扩展运用,可以将容器图式引入抽象的认知域。在Lakoff&Johnson(1980)看来,容器图式就是由一系列本体隐喻组成的,其中,我们用容器和物质等诸如此类的简单物体来描述非物理现象,正如往往将视觉场感知成容器。Lakoff和Johnson(1980)研究说明隐喻分为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三大类。本体隐喻将人们日常物质生活作为基础,借助于物质实体来对抽
7、象的隐喻概念进行组建。运用本体隐喻,人们以有形的、具体的实体来比喻无形的、抽象的状态、感情、思想等概念,进而对其特征、原因等进行量化和谈论。容器隐喻在本体隐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容器隐喻就是人们在了解自身以后,然后与日常生活中的抽象事物以及具体空间领域相映射,就可以对身体意外的事件、事物和状态进行了解,这就好比是把人的身体看做是一个容器,产生了容器隐喻的概念。三、《李尔王》中的容器图式隐喻分析在《李尔王》中,“身体是一个容器”和“视线是一个箭头”这两个隐喻是李尔在全剧中行为的整体概括,对整部作品的分析也要从这两个隐喻开始。例如,
8、李尔分裂国家剧目中,李尔拒绝将考地利亚应得的一份给他受到坎特伯爵的责怪,李尔在这里用了第一个比喻:弓和箭,弓在这里比喻的是争论或者文字,而箭则代表了对那些话语的使用。通过这个隐喻,表现出语言具有箭一样锋利的特征,不仅充满危险,而且时刻可能捅破它。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