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

ID:38121393

大小:186.2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6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1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2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3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4页
资源描述: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档案史料·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整理[题要]2003年以来笔者致力于胡适史料的辑佚工作,初具成效。这些佚文经笔者整理后分别刊登于《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2期《、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历史档案》2007年第2~3期《、文献》2007年第3期,对于促进胡适研究的深入不无小补。最近,笔者在撰写《安徽通史》有关章节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批有关胡适的新材料,其中数则颇有文献研究价值。现整理公布,以供同好甄录。[关键词]胡适史料续辑①11为调和新文化阵营内部矛盾致张东荪函(1919年3月20日)东荪先生:今天在报上看见先生答我的信,感谢感谢。先生所辩论的两个要件,我是很赞成

2、的,我尝说你们“立异”的目的在于“求同”,若惹起许多尽不必有的反对,那就是自己打消自己的效率了。即如先生近著《破坏与建设是一不是二》一篇,文中未免带有一点“意气”,故惹起了许多反对。现在先生把态度表明,自然可以除去许多不相干的争论了。先生说“新文明所以未能深入中国,由于我们新派的不努力,不是因为他们旧派的作梗”。这话固是我们新派的人所该应当常勉励自己的,但是先生也未免太轻视旧派了,旧派的大害不在他能积极的“作梗”,乃在他能消极的“打消”。这种消极的打消就是“惰性”!先生说“清水加入的量多到极处,自然会将浊水排出,所余者只有清水”,但是先生仔细一看,定可看出那碗水的底下有一层泥土,积在碗底

3、安然不动,随我们倒怎么多的清水进出,终不过是一面倒进去,一面就从碗口上流出来了,我们枉费了清水,那碗里泥土所占的空间终不容清水侵入。最好的法子是把碗里的泥土和水倒在滤筛上,清水滤在筛下,泥土留在筛上,方才可得一碗清水。我是不喜欢用“比喻”的论理的,因为来信有这个比喻,故借来一用(滤澄的清水不光是加入的清水,还带有碗里原来泥水中所含的清水)。先生又说“现在的思想非根本改造不可,历史上的思想虽不必使他再生,但是不可一概抹煞”。我对于旧思想的态度,可用“整理”两个字说完,虽不可一概抹煞,却不可不仔细整理一番,寻出一个条理系统来,使将来的人可以无须枉费“穷年累世”的工夫去钻那破纸。我的中国哲学史

4、就是抱定这个目的做的。至于那班迷信国故,崇拜国故,而其实不知国故究竟是什么的人,不但不配谈新潮,也还不配谈国故咧。匆匆奉答,定多不周。胡适三月二十日注释:①见1919年3月24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通讯”栏。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风靡全国。作为《时事新报》主笔,张东荪对输入新思潮、新道德、新文艺极表欢迎,不惜鼓吹,但他不主张攻击破坏旧有的东西。他的理念与胡适的得意门生《、新潮》主笔傅斯年意见相左,双方于1919年初就建设新文化要不要同时攻击旧文化展开笔战,言语上难免夹杂意气。胡适对此极感不安,于3月上旬致函张东荪进行劝解。3月15日,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答胡适之先生》一文

5、,答复胡适。胡适此函即系对该文的答复。①21为杨荫庆等人合译的《巴格莱氏教育学》一书所作序言(1923年3月31日)巴格莱氏的《教育学》,原名为TheEducativeProcess,直译当为“教育的历程”。他这个书名就可以民国档案2008133表示他这书的基本态度。他承受了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原则,注重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历程上应该注意的种种原理。他在第一章第二节曾表示他的基本信条:“根本说起来,教育所以可能,全靠生物能从过去经验里得益。过去境地的应付,总不免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适应作用。所以广义言之,教育的意义就是:获得那足以改进遗传下来的适应作用的经验。”同章第十一节,又说:“教育的定义可以

6、暂定如下:教育就是个人获得那足以增进他将来动作的效率的种种经验的历程。”他的基本观念如此,所以他这部书分六大部分:第一部论教育的各种作用,第二部论经验怎样得来,第三部论经验的作用,形成为习惯与判断而结晶成概念,第四部论经验的组织与追召,第五部论如何选择经验为教育之用,第六部论经验的传授和教授的技术。综观是书,以经验的获得为主旨,故虽头绪纷繁,而条理井然可寻。著者于自序中说他这书注重原理而不甚详举计划与方法之细。我们读这书,深信他能实行自序中的主意。今日中国教育界的大毛病在于不能先求原理之系统的了解,而往往妄趋时髦,胡乱采用偶然时髦的方法。今天你来谈“职业教育”,明天我来谈“设计教育”;今

7、天你来谈“蒙铁梭里”,明天我来谈“达尔顿”。这些尝试的本身,我们自不能不承认他们各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他们都只是近代教育思想的片面的表现,在教育学说的系统上可以占一个相当的位置,而并不足以笼罩一切。不求系统的通晓新教育的原理,而仅仅为趋时的追逐,怪不得要目迷五色而不知所从,或仿摹皮毛而不得其神髓了!巴格莱氏此书注重原理的系统的了解,而具体的主张与设施皆一一统属于原理之下,各使得其理论的说明。这样的一部书,应该可以稍稍补正国皿内教育界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