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98591
大小:3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0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机房防雷接地系统方案接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建筑系统采用的微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但这些微电子耐压等级却较低,抗电涌过电压冲击能力差,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过电压干扰,尤以雷电和过电压对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据统计,雷电对电子设备的损坏占设备损坏因素的比例高达3O%。因此,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建筑性能指标和设备的先进性,雷电防护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1智能建筑遭受雷害分析 雷电危害建筑物有两种形式:直击雷击和感应雷击。直接雷击就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
2、效应一般来说,直击雷击中智能楼宇内的电子设备的可能性很小。 感应雷击是静电感应、电磁感应、雷电波侵入的总称。静电感应——由于雷电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放电后,云内通道中的电荷被迅速中和,导体上感应的电荷如不就近泄放,就会产生很高的电动势,产生静电放电。 电磁感应——因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波侵入——雷电波沿着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线缆进入大厦,危急设备和人身安全。据统计表明,因感应雷击而产生的雷击事故占总雷击事故的90%,可见雷电对智能建筑物的危害主要是感
3、应雷击的危害。所以,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重点是预防感应雷击——即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2雷电电磁脉冲危害智能建筑途径 建筑物遭受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入侵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由供电电源线路入侵高压电力线路遭直击雷袭击后,经过变压器耦合到各低压38oV/220V线路传送到建筑物内各低压电气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感应雷电过电压。 (2)由建筑物内计算机通信等信息线路入侵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
4、线路。②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器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③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子设备。 (3)地电位反击电压 3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人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时,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反击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3综合防雷措施 无论雷电通过哪种形式、哪种途径入侵,都
5、会使建筑物内部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造成信息系统瘫痪因此,任何单一的防护措施,其防护效果都是有限的建筑物必须对雷电电磁脉冲采取综合防护措施,这些防护措施和技术可概括为两个部分(外部防护、内部防护)或称综合防雷六要素: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连接)、线路布置、接地。不同部分和各项技术都有其重要作用,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存在替代性。 3.1外部防雷装置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
6、部,其作用是引霄或截获闪电,避免或预防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或屋面其它物体上;引下线,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相联,其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将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 3.2内部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 3.3现代综合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7、 (1)第一道防线是拦截直击雷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法。尽管避雷针对于电子信息设备有很多负作用,对其应抱趋利避害的积极稳妥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抑制。 (2)屏蔽是防止任何形式电磁干扰的基本手段之一。屏蔽技术的实施是用金属网、箔、壳、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隔雷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挡和衰减施加在电子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屏蔽措施有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各种线缆及管道的屏蔽。应根据防雷分区和设备的要求将建筑物做成全屏蔽(外部屏蔽)、部分屏蔽、局部屏蔽或管线屏蔽,使雷击时的
8、电磁场层层衰减。其中将建筑物外部(外墙)进行全屏蔽构成笼式防雷是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而重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