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

ID:38072507

大小:17.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7

上传者:asd881529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_第1页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_第2页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_第3页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_第4页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探讨(一)项目背景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km。贵德境内黄河碧水清澈,2000年7月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视察贵德,感慨题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一语道出了贵德风物的精魂之所在。目前“天下黄河贵德清”已经成为贵德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品牌,为亲眼目睹清清黄河而来的游客逐年渐增,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贵德县旅游起步较晚,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天下黄河贵德清”名声在外,却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代言和支撑,由此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旅游业对贵德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充分整合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迅速提升贵德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是目前发展贵德县旅游最紧迫的大事。本文将试以青海省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景区规划为例,探讨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要点。(二)基地分析千姿湖湿地景区位于黄河上游,距西宁仅80km,是西宁至贵德的必经之地,连接西(宁)久(治)公路,可进入性良好。景区水域面积广阔,景观层次丰富,大大小小的水域,镶嵌在苇带林间,极富江南水乡般的诗情画意,独有的黄河湿地风光展现了青藏高原的秀美与妩媚,是“天下黄河贵德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二.规划中的难点问题 湿地型旅游景区在规划上要考虑诸多问题,如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样化景观的塑造和周边居民的安置等。千姿湖湿地景区的规划设计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和挑战。(一)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湿地资源,合理安排功能和景观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单一的功能配置可能会导致市场群体的单一化,使得整个旅游景区被小众占据,不同特色的功能分区才能使市场群体多元化,使旅游景区更具活力。同时在分区中对景区内现有居民进行合理的生活安置问题,保障其利益,也值得思考。(二)如何优化资源组合打造特色湿地旅游产品湿地旅游景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概念,但目前千姿湖湿地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很好利用资源的优势,开发层次较低,开发规模较小,开发力度较弱,没有独特性,市场认知度低。如何在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有序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是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三)如何有效衔接景区内外部交通   内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是各种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对于湿地型旅游景区而言,在内外交通系统的衔接基础上,更要注重对水上交通系统、滨水步道景观系统和陆上交通系统的衔接。(四)如何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发祥之地,被科学家誉为“自然之肾”、“生命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丧失,是关系景区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三.规划中难点问题的探讨(一)功能分区突出特色千姿湖湿地景区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强调旅游感受的差异性和旅游活动的连续性,注重整体旅游路线的节奏感和景点间的连续性。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同时,将民俗风情和旅游服务充分结合,打造千姿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强化千姿湖特色。在具体规划中,将景区主要分为入口接待区、湿地风光游览区、特色接待居住区和还迁安置区。1.入口接待区:位于湟贵公路入口处西面地块,是景区集散、公共服务和游客接待的中心,为游客提供售票、景区咨询、导游、投诉处理等服务。游人中心内设置湿地资源馆,集科普、收藏、教育、观赏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各种湿地类型,配合声光和文字介绍,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周边可设置小型购物和快餐点,方便游人。2.湿地风光游览区:位 于千姿湖的东面地块,区域内的主要建筑主要结合江南水乡风格小品,辅以相关的接待设施,建筑结合湖岸线布置,突出多层次的湿地风貌。在此区域内,主要开展湿地观光、水上游乐体验和湖畔休闲游憩等项目。同时利用芦苇带、乔灌木林、栈桥,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游人可自由划船穿梭其间。在湖边设置驳船点,可供游人临时上岸休息、游乐、赏景。3.特色接待居住区:主要位于阿什贡村,作为千姿湖湿地景区的功能补充,将其定性为“景区依托型观光休闲旅游村”。阿什贡村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而是同景区协调发展。以农舍村落为单位,保持自然村落式布局,对现有道路和民居建筑进行风貌改造。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和居住服务。可立足本地资源,在餐饮和居住服务上体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和湿地特色,如湿地景观酒店等。4.还迁安置区:在千姿湖旅游景区内,涉及居民调控规划区域位于阿什贡村西久公路南面。规划居民点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出于景观建设和为游客提供一个公共集散休闲点的需要,搬迁三户居民到村内新建观光车道的南面。其它民居保持分布现状,但要做统一的风貌改造。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中来,尽可能为村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引导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建议旅游接待机构在组织培训后多聘用当地村民为服务人员,同时村民可为游客提供导游、特色交通工具搭乘、土特产品出售等方面的服务。如当地居民可向游客出售尕让乡特色的中葯材、藏药等产品。(二)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根据千姿湖湿地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主要功能和旅游景区级别,将湿地旅游景区定性为:“黄河湿地观光休闲体验”,打造以大众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依托现有湿地资源、林地、村落等,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科普、餐饮于一体的产品系列。根据黄河湿地旅游的客源市场需求、开发定位和用地布局,宜开发湿地生态游和农业观光游两大产品系列。湿地生态游包括湿地观光、湿地休闲、湿地专项旅游。农业观光游包括田园观光、农家乐休闲两大产品系列。具体如下。1一级(导向性)旅游活动项目:湿地生态游:◆湿地观光:通过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水域、芦苇荡、乔灌木林及耕地,配合丹霞山和高远的天空做背景,利用建筑小品和项目设计提升整个湿地景区的主题和审美度,让游客享受生态自然的观光游赏体验;◆湿地休闲:依托现有资源,设 置各种休闲度假项目,修建各种休闲设施,满足大众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让游客流连忘返。;◆湿地专项旅游:结合目前湿地广受关注的大环境,配合湿地景区的形象展示,通过参观湿地资源馆,实地考察湿地旅游景区,以及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层次,突出旅游景区形象。在远水域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地区开展露营、拓展训练等特种旅游,丰富产品体系,扩大旅游市场对象人群。2.二级(重要性)旅游活动项目:农业观光游:◆农家乐休闲:农家乐休闲属于配套性旅游项目,通过打造以阿什贡村为主体的“景观依托型旅游村落”,将民俗与景观相结合,发展新型的主题特色观光农家乐,完善旅游功;◆田园观光: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打造田园观光体系。(三)实现内外部交通的分级衔接结合湿地旅游资源特征、地区交通特色,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游览观光路线、人流及视线空间组织、景观意境表征等因素,规划景区的道路交通游线系统,实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滨水步道三级交通衔接的综合交交通游线规划。1.外部交通方式:千姿湖旅游景区的交通区位良好,游客可乘车从湟贵公路直接进入。出于环境保护和组织管理的需要,在入口处修建停车场集中停车,区内修建旅游交通公路,用多种交通方式联系内部交通。2.内部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路线:由于千姿湖旅游景区面积广、线路长,因此设置旅游观光车作为联系各景区的主要陆上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从主入口处的观光车乘车中心始发,行驶路线分为一个大环线和一个绿色通道。◆水上观光船路线:在千姿湖水域安排水上观光船路线,在东西湖岸重要节点修建对接码头,游客可自由选择码头上下船,形成以码头为节点的水上游览环线,水上线路可逆。◆人行观光路线:在各景区修建形式多样的人行路线:沿湖畔以架空木栈道为主,陆上以碎石路、石板路为主,辅以草地汀步。游客可在各景区步行观光,切身感受沿途美丽风光,体味风土人情。(四)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湿地利用和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实现双赢。规划采用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所谓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模式。社区管理具有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一方 面,它摒弃了过去的封闭式强制性管理方式,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全面考虑保护区和社区的经济利益,明确规定保护区和社区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区在经济发展中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同时也减小因自然保护而给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约束,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四.结语作为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是规划设计中比较综合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本项目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较好的处理了三组关系:一是与水的关系,将湿地水体与岸线结合到功能分区、产品设计和交通组织中;二是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旅游景区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和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变化,为使村民能适应旅游的发展并积极配合,本项目进行居民社会的调控规划,通过建立合理的居民点系统,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三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湿地生态敏感性很强,因此规划十分注重通过调整湿地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