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2107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嵩明勇做先行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嵩明勇做先行者(组图) 【核心阅读】 [作为全省保护坝区良田建设山地城镇10个试点县之一的嵩明县,率先开展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工作,按照“建设项目上山,基本农田下山”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严格保护坝区耕地,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先行先试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昆明“一主四辅”重要的卫星城,处于空港半小时经济圈的嵩明将抢抓国家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等重大发展机遇,再次谋划宏图发展大业。 2011年9月30日,嵩明县委书记王春燕主持召开全县保
2、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推进会,与会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围绕议题各抒己见。 “嵩明县未来的土地利用要首先解决‘十二五’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按项目分批实施,按照建设项目上山,基本农田下山原则,保证土地得到合理利用;要把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春燕的讲话引起共鸣,尽管嵩明县是云南省第七、昆明市第二大的坝子,但境内山地多、平坝少,坝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39%。近年来,随着嵩明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保护耕地与保障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嵩明县被列为全省10个试点
3、县之一,率先开展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工作。为此,嵩明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指挥部,下辖3个推进组,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经过充分论证,嵩明县提出了完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路:城乡统筹、山坝结合、保护耕地、保护坝子,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保护坝区耕地,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坝区耕地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嵩明空港新城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按照这一思路,嵩明县制定了完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坝区
4、耕地保护,把坝区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调高基本农田中坝区耕地比例。通过完善规划,提高坝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比例,原则上坝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比例应达到现有坝区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且基本农田中坝区耕地所占比例不低于坝区耕地占区域内耕地面积比例。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把坝区建设用地调整到宜建山地。通过完善规划,增大山地建设用地比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布局向山地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宜建山区劣质土地。通过完善规划,加大未利用地和山区宜建劣质土地的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规划建设用地中未利用地和劣质
5、土地比例。 优化城镇村落布局,建设云南特色山水园林城镇。通过完善规划,促进山水城镇、山地城镇、园林城镇和特色精品城镇建设,促进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建设,构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保护耕地旱年水稻丰产 金秋时节,嵩明县小街镇万亩高产水稻示范田稻谷飘香。望着稻田内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丰收在望的村民喜不自禁:“要是不干旱,收成还会更好!” 今年,嵩明县在嵩阳、小街、牛栏江3个镇的11个村委会、87个村民小组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种植面积20118亩,种植户达12125户。 今年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
6、,嵩明县干旱加剧。截至9月5日,干旱导致全县3座供人饮库塘干涸,农作物受灾10.55万亩,1.9万余人及6112头大牲畜不同程度饮水困难。 面对严峻旱情,嵩明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蓄、引、抽、提、拉、截流等方式,临时解决了1.3万余人、3058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抓住有利天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人工增雨110次,发射增雨火箭弹300多枚,通过增加降水量全力缓解旱情。针对孤寡老人、丧失劳动力、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户,嵩明县安排专人送水,确保人人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对缺粮的1100户群众进行临时救助,共发放大米40吨、棉被2000床、大衣1000
7、件。 嵩明县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今年8月至9月间,国家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国际水稻研究所相继组织国内外专家到嵩明实地考察,对嵩明县的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9月27日,受省科技厅委托,昆明市科技局组织5位专家对嵩明县2011年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经过实割测产,专家组一致通过的《验收报告》显示:百亩核心区平均单产达827.5公斤/亩、千亩展示区平均单产739.8公斤/亩、万亩示范平均单产668.7公斤/亩。综合测产结果,认定嵩明县20118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加权平均单产为678.4公斤。专家们感慨:“大旱之年,
8、在海拔超过1900米的冷凉稻作区能有如此产量,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截至9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