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1987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家庭防火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家庭防火知识 一、火柴、火机、电子炉灶等明火;雷电、静电等的自然火源;家具、衣物、床褥等可燃固体;汽油、煤油、植物油等可燃液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发胶、空气清新剂等可燃气体。 二、烟蒂火柴不乱扔不可随意将烟蒂、火柴杆扔在废纸篓内或者可燃杂物上,不要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三、电线插座勤检查不私接乱拉电线,不超负荷用电,插座上不要使用过多的用电设备,不用铜、铁、铝丝等代替刀闸开关上的保险丝。 四、离家要把电源切离家或入睡前,应对用电器具、燃气开关及遗留火种进行检查,用电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切断电源或拔下插头。 五、煤气使用讲安全使用液化气,要先开气阀再点火。
2、使用完毕,先关气阀在关炉具。不要随意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煤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阀,开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切记不要在燃气泄漏场所拨打电话。 六、火势不大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要披塑料雨衣。 七、在浓烟中避难逃生,要尽量放低身体,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 八、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框和重物上,顺势滑下。 九、当被大火围困又没有其他办法可自救时,可用手电筒,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消防队及时发现,组织营救。 十、孩子防火教育: 1、不要玩火,不玩弄电器设备。 2、不乱丢烟
3、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3、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 4、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易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 5、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6、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 7、利用电器或灶塘取暖,烘烤衣物,要注意安全。 8、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9、对液化气钢瓶,严禁用开水加热、火烤及日晒。不准横放,不准倒残液和剧烈摇晃。 10、家中不可存放超过0.5公升的汽油、酒精、香蕉水等易燃易
4、爆物品。 11、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12、不在禁放区及楼道、阳台、柴草垛旁等地燃放烟花爆竹。 灭火器使用方法 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握紧压柄,干粉即可喷出。 2、1211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柄开关,压杆就使密封间开启,在氨气压力作用下,1211灭火剂喷出。 3、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柄开关,二氧化碳即可喷出。 注意: 1、干粉灭火器属于窒息灭火,一般适用于固体,液体及电器的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属于冷却灭火,
5、一般适用于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的火灾。 3、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措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8.5%时,会使人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当含量达到20%时,人就会呼吸衰弱,严重者可窒息死亡。所以,在狭窄的空间使用后应迅速撤离或带呼吸器。其次,要注意勿逆风使用。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射距离较短,逆风使用可使灭火剂很快被吹散而影响灭火。此外,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排出气体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热量,因此使用中防止冻伤。家庭防火五大注意1、无论自家或邻居起火,都应立即报警并积极进行扑救。及时准确地报警,可以使群众和消防队迅速赶到,及早扑灭火灾。根据火情也可以采取边扑救、边
6、报警的方法。但决不能只顾灭火或抢救物品而忘记报警,贻误战机,使本来能及时扑灭的小火酿成火灾。 2、在有人被围困的情况下,要首先救人。救人时,要重点抢救老人、儿童和受火势威胁最大的人。如果不能确定火场内是否有人,应尽快查明,切不可掉以轻心。自己家起火或火从外部烧来时,也要根据势情况,组织家庭成员及时疏散到安全出地点。 3、发生在封闭的房间内起火,不要随便打开门窗,防止新鲜空气进入,扩大燃烧。要先在外部察看火势情况。如果火势很小或只见烟雾不见火光,可以用水桶、脸盆等准备好灭火用水,迅速进入室内将火灾扑灭。如果火忆烧大,就要呼喊邻居,共同做好灭火准备工作后,再打开门窗,进入
7、室内灭火。 4、室内起火后,如果火势一时难以控制扑灭,要先将室内的液化气罐和汽油等易燃易爆竹危险品抢出。在人员撤离房间的同时,可将电视机、收录机等贵重物品搬出。但如果室内火已烧大,不可以因为寻钱救物而贻误疏散良机,更不能重新返回着火房间去抢救物品。 5、家用电气设备、电器发生火灾,要立即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等进行扑救,或用湿棉被、帆布等将火窒息。用水和泡沫扑救一要在断电情况下进行,防止因水导致电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