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59706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楼市还会“限”多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楼市还会“限”多久本刊记者崔黄亮在“史上最严厉限购令”细则出台大约一周年之际,中国楼市调控中的三方博弈也正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地方“新政”的不断“挑战”,会让这份限购令在2012作古吗?2012年2月9日出台的芜湖楼市新政,仅仅3天后就被叫停,这被称为“2012首个救市政策”的夭折。地方政府再一次用“短命”新政证明了中央对楼市调控坚定不移的决心。在2011年之前,中国楼市已经经历过数次调控,但几乎全都被戏谑为“空调”,甚至有着“越调越涨”的尴尬。终于,史上最锋利也最具争议的调控之刀——“限购”被祭了出来。2011年1月底,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
2、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出台房产限购细则,并直接点明在措施中必须包含史上最严厉的限购条款——“原则上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随后,“一定时期内”又被明确为“2011年2月中旬之前”,但是在首批指定的35个城市中,仅有13市在2月20日之前按时出台细则。近三分之二目标城市对限购令的磨蹭态度、不给力表现让人们误以为这将会是又一轮“空调”。当时本刊记者多次在私下场合听到房地产商们这样的观点:
3、房地产行业如果真被限住,地方政府也会在GDP、土地财政收入方面大受冲击,中国的传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限购这盘棋不会下太久,说不定几个月就要变。他们猜对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前仆后继的地方新政在芜湖市之前,已经有过两起“短命”的地方楼市新政。出头鸟是佛山市。2011年10月11日,佛山市住房和城乡管理建设局在11日上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已办理房地产权证超过5年(含)的住房产权转移,不纳入限购范围:允许佛山市户籍居民家庭增购一套75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住房”等措施。地方政府首次以明文通知的形式公布对限购令“松绑”,犹如一颗
4、重磅炸弹迅速引发关注,有房地产业界的大佬迫不及待地表示这是“利好”消息,但这份兴奋甚至没有能保持12个小时。佛山市上演了真正意义上的“朝令夕改”。当天22点,当地媒体接到了佛山住建局的紧急通知:暂缓发布放宽限购通知,等待上面宣传部的通知。23点24分,佛山的楼市新政正式叫停。继承佛山“遗志”的是成都。2011年11月11日晚,在世纪光棍节的掩护下,成都房管局召集当地开发商开会。会后有业内人士传出两条消息:其一,开发商将拥有备案的资格,可代替房管局审查购房者的资格;其二,在全款付清的情况下,户籍在成都主城区(成华、青羊、金牛、高新、武侯、锦江)的家庭,可购房屋数量由之前
5、的2套上升至4套。成都无疑吸取了佛山的教训,他们保持低调,并未发布明文通知,而是直接付诸实践。但是,再低调的房管局也遮掩不住“松限”新政的“璀璨光芒”。成都新政的信息很快在网上引起热议,再次引发各大媒体的集体围观。在巨大的压力下,11月21日,成都房管局发布新闻稿,称将继续严格执行原有的限购令政策。相比之下,芜湖市可能显得比较委屈。芜湖的楼市新政,谨慎地没有触碰“限购”的红线,而是从“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角度出发,宣布为满足一定条件的购房者提供免税、补贴、迁户口等优惠政策。芜湖新政引发的轩然大波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有人热情支持,说这符合刚需购房者的利益
6、;也有人激烈反对,说这会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地产调控大局。但无论正方反方,都认为芜湖新政是明显的“救市”之举,这不是当前的楼市调控氛围所能容忍的。2012年2月12日,芜湖新政被宣布“暂缓执行”,地方楼市新政又倒下了一个。谁还会摸“调控”的屁股佛山、成都、芜湖……不同的策略,同样的结局,仿佛在反复证明:这一轮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不仅不是“空调”,恐怕还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2012年2月13日,在芜湖新政叫停的次日,中国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对媒体表示,地方政府不应试图调整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必须遵从中央的政策立场。这是住建部在这方面的首次表态,强硬而隐
7、含警告。然而,接下来的情节真的会一帆风顺吗?会不会还有胆子够大的地方新政“不听话”地站出来?中国综合开放研究院宋丁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变种”新政出台的可能仍然存在。限购一年以来,对楼市最明显的影响不是房价,而是成交量。尽管在2011年之初限购令正式实行前有过一波疯狂购房潮,但2011全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产总成交量仍然同比下降了近20%。宋丁分析称,限购实际限住了楼市的资金流通量,使不少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地方政府也在土地财政上陷入困境,限购至今,不少开发商、地方政府几乎接近极限,在表面的平静之下,三方博弈其实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刻,“破局”随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