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

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

ID:38036918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_第1页
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_第2页
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的仁与忠恕之道——《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余倩淞10300130065新闻传播学类中国哲学“轴心时代”的家的道德、伦理与哲学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冯友兰先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书中,冯友兰主要希望通过对于中国哲学中的“道”告诉西方人,中国哲学注重的是道德实践与生命感悟,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构成中国主流思想的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中国人对于“成人”的最高期望与如何修身养性的。中国哲学家期望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类人即是中国哲学家期待的君子或圣人人格。君子要怎样做达到完满?我以为,书中并未提供一个

2、答案,我尝试在此做一个梳理与总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因为其满口“仁义道德”而被人所诟病,而在冯友兰眼中,儒家的“仁义道德”并非一句口,“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的哲学相对于自然来说,更关乎人本身;相对于“为什么生”来说,更关乎“如何生”。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的君子并不是高高在上或者等同于隐士,其入世时体现的“仁爱”、注重道德实践的特点更加值得探讨。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亲亲之爱来源于孔子“孝悌”的观念,将仁首先归为最亲近人伦法度的遵守,因而仁者首要

3、的就是孝行,因此,冯友兰也将包含其内容的“正名”一章放在介绍儒家的最前面。实际上,在“仁爱”这一主题上,儒家把亲亲放在第一位,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只有将父母侍奉好才能具备做好其他事情作为为人的底线。孟子认为,亲亲是根本,无此根基则绝不可能达到仁爱的大道上。《孟子》中有舜负父潜逃的例子:舜的父亲杀了人,按法度要治罪,时任统治者的舜最终背着犯死罪的父亲潜逃,将天下交给了他人管理。儒家问,当亲亲与社会、法律等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选择哪条路。孟子认为,亲亲是仁爱的基础,是推己及人地发扬善性的基石,根据“爱有差等”的基本道德认知,只有先做到了爱双亲才能爱人,

4、是行忠恕之道的基础。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方法,来源于对“如何实行仁”的探讨。孔子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者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其核心就像基督教的“爱邻人”。这一点在孟子的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用冯友兰的话说,“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称为外王之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孔子的教化中,主要针对的是如何培养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君子”,主要

5、针对的是个人品性的完善。按儒家的逻辑推演,忠恕的本质是义,是利他不是利己,“在他(孔子)看来,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中国哲学简史》)孔子很早就表明了他的态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3-里仁》)“义利之辩”辩了两千年,然而“义”重于“利”的关系从没颠倒过,这与儒家的超现实的价值取向相关。这个仁义的观点对于后世影响极大,发展到了宋代,“义利之辩”演变为“理欲之辩”。在理学家那里,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至善的道德与本能的欲望被置于不可调和的关系中。要完善自我道德,必须牺牲物质利益,而一旦谋求物质

6、利益,则道德修养就成了空话。君子如何实现自己的道德操守,乃是一个在义与利之间的选择。为利之心人皆有之,在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前提下为利之心已为世人所认可,然而在公义与利益面前,儒家仍然选择把道德的天平倾向义。换一种解释就是,义,利也。义在此解释为“利他”,当个人的利心变成了求他人得利之心,就成为了道德的行为。这样就发现,君子内心没有被世俗利欲所掩盖,依然以道德为为人的标准,向往的是至善的道路。物质利益和道德修养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对立的,但他们把利益看得很轻,这样成就的是自我的道德,也成就了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把成人之美看作成己之德,不得不说是道德操持的一个很高

7、的境界。除了仁义,忠恕之道还包括了仁爱,表现在推己及人上。孟子的仁爱观念在孔子所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将其运用于政治伦理中:“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孟子与墨子不同,强调“爱有差等”,真正有德行的君主正应该达到“仁民爱物”的境界,只有内心有仁爱的君王,才能够为对百姓有“恻隐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即是仁爱的结果,等同于恻隐之心,只有行忠恕之道的君王才能体察民情,推行仁政。作为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反求诸己固然重要

8、,但这并不是全部。根据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