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22925
大小:4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4
《《三月桃花水》活页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姓名:年级四学科语文总课时年月日课题《三月桃花水》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 2.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认字6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和”。3.理解“绚丽、回旋、纤细、应和、催促、袅袅”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在语言和用词方面与前文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点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美妙,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主要应有围绕目标的教学环节设计及设计意图,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及精心设计的练习。) 一、教师导入 昨天,老师带你们看了一次春
2、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到那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 2.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认字6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和”。3.理解“绚丽、回旋、纤细、应和、催促、袅袅”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2、通过查字典或找同学帮忙,读准不认识的字。三、教师检测读文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2、结合学生的质疑
3、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 弦 纤 和(多音字) 袅 茵 掬 裹(衷) 淌(躺) 犁(梨) 瓣(辩)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4、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6、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
4、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以评价,可适当提出一些词语,如:应和、纤细、袅袅,检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其意思了。 四、再读课文,领悟第1自然段对应段落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
5、”――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五、学生摘抄优美词语或句段六、布置作业一、选择正确读音。绚(xuànxùn)丽纤(xiānqiàn)细应和(héhè)竖琴(qíngqín)二、按要求抄写句子。1、拟人句:2、比喻句:3、排比句:课后反思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姓名:年级四学科语文总课时年月日课题《三月桃花水》第二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继续学习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写景中的抒情,背诵课文。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在语言
6、和用词方面与前文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点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美妙,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主要应有围绕目标的教学环节设计及设计意图,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及精心设计的练习。)一、欣赏图片,听美文朗读 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自己认为能读得最好的段落。 2、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比较好读?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如果没有明显的错误,就不要否定学生或幼稚或离谱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即使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要重在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调唯一答案。也可以就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完
7、整、准确地表达。) 二、鼓励学生提问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提问,可提出如下问题: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三月桃花水?怎样写桃花水的?三、教师引导学生学文1、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2、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3、课件展示。4、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