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感召生命

用生命感召生命

ID:38018901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用生命感召生命_第1页
用生命感召生命_第2页
用生命感召生命_第3页
用生命感召生命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生命感召生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生命感召生命木城中学彭锡林从人类生命开始,人类就为了生命而打拼,在漫长生命摸索之中,人类思索着如何让个体生命在短暂时间内成熟发展,推动生命走向强大。很快人类发现只有在生命的生命上,才能实现。那是自然的生命,自然的生命教育。自然生命教育是一种感召,生命感召的诞生物。自然的生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冲刷成了教育生命。在教育生命漫长史中,人类发展了教育。人类传授着知识,讲究着方法,探索着技术。各种技巧,各种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类不断奋斗着,打拼着。尽力缩短个体生命的成熟。于是有孩子对妈妈说:“你不知道这读书有多苦”。因为其苦,快乐教育①、幸福

2、教育诞生了。在教育的探究、探究的教育中,人类已把自然生命的教育逐渐忘却,生命的光辉逐渐淹没。在教育史流程中,生命的忽略,自然要尝到忽略生命之果,有时教育显得漏洞百出,有时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发出“教育是没有用的②”。自然生命教育在开始召唤,自然生命教育在开始回归。教育要回到自然生命教育的正常轨道上。在这一滚滚洪流中,应怎样顺应自然生命教育或推波助浪自然生命教育?一、以生命研究生命自然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有自身的生命感,用自己完整的生命感来分析学生的生命,综合学生的生命。分析其生命的特征、生命的氛围特征、生命延续与发展的特征。把学生生命完全透析于掌中

3、。生命研究生命在于传承,在于创造。要有生命的使命感,要有生命的责任感。以生命研究生命,是促进生命更完美的发展。让生命之火越烧越旺。二、以生命召唤生命自然生命需要召唤,用自然生命召唤自然生命,更容易唤醒生命。教师生命需要召唤,不然生命会倦怠。学生生命需要召唤,不然生命会象迷途的羔羊。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应彼此召唤、彼此呼应。在召唤呼应中发展,在召唤呼应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个体价值,生命的价值。唤醒蕴藏的智慧,唤醒蕴藏的潜能,让潜能智慧极大地发挥。教师阳光的生命,会唤散学生生命的阴霾,学生自然生命的天性,会唤散教师生命的倦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际就是生命

4、与生命召唤的结果。三、以生命感应生命教师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应学生生命,让学生的生命感应教师的生命。生命是一种对未来时空的打拼,是一种对未来时空占有的信心与气势,是一种对未来时空的昂扬精神。是一种克难前行。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这种生命。让这种生命站在学生面前,视而可见,听而有声,感而有触。触发其用自己自然生命去拨动自己自然生命的弦。学生生命的调节教师要用生命去回应,给予学生生命以力量。教师生命要更贴近学生生命,亲近学生生命,温暖学生生命。只有彼此生命的贴近,彼此生命的亲近,彼此生命的温暖,才能以生命感应生命。四、以生命进入生命“把生命放在生命里③”一位教育者说

5、。每一个生命有生命之门的密码,不同生命密码不同。教师应把自己生命的密码贴在门前,学生生命可随时而入,要愿意接受其生命的问题,协助其化解生命的问题,拓展其生命的前景,帮助其建立自然生命的完整。教师要精通每一个学生自然生命之门的密码,用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生命之门,这样才能进入不同的个体自然生命之中。以生命进入生命是彼此的、交互的。生命密码变动性的存在,造就了生命密码的复杂性。生命密码规律的掌握与应用,是方式、是方法、是手段。以生命进入生命,才能让被客化,被边缘化的生命回归。五、以生命融于生命“教育者的生命成长是教育者自我的自然生命成长,学生的生命成长是

6、学生自我的自然生命成长”,而“两者在自然生命的教育中共同开花,共同结果④”。要把教育者生命成长融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于教师的生命成长,需要把教师生命化在学生生命中,把学生生命化在教师生命中,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学问、教育、教学变成生命的科学、生命的学问。以生命融于生命是一种彼此的包容,是一种共同的合作、是一种共同的承担。不是瞬间的心灵碰撞的火花,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整合,是快乐的同享,是民主的升华,是平等的幸福。一切的和谐,莫过于自然生命的和谐,自然生命的和谐关键在于自然生命教育的和谐。以生命铸就生命,生命融于一体的大教育,才是真正的和谐

7、。等到真正和谐时,没有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只有生命与生命的共同促进,只有生命与生命的共同发展。用生命感召生命,是教育的必然,是效率的提高,是人类教育飞速的捷径。参考文献:①《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赫。斯宾塞著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9:133-144②《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林格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5③④《生命特质视野中的教育意蕴探析》教育科学论坛2009.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