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17105
大小: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3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参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课题《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课文是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来谈的。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物理学者的风格。语文课学习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学习科学知识。课文中的有些知识如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
2、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学习文章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学习探究、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本文要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文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本文结构清晰,就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件事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成功之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
3、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学情简析本节课是科普文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对科普文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本文比较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教学难点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教
4、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具体采用阅读法、设疑研讨法。6课前准备学生提前了解有关作者加来道雄的作品及其为人,了解课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观宇宙学的理论,了解一点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
5、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了解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研究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把握全文脉络。2、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3、检测自学情况①字词注音检测②检查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情况和梳理课文思路的情况。学生作好笔记,识记基本的文学常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梳理文中有效信息,
6、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本文“明确的对象”和“清晰的顺序”。小组抢答:1、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建立实验室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明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标志性语句,梳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6二、精读课文,品读鉴赏。【问题探讨】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
7、向往。学生讨论,分组抢答:参考提示: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学生讨论,分组抢答:参考提示:2、“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
8、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