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年级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低年级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策略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一种数学方法。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靠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代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则需要更多的是口算和估算。在倡导“有用数学”的教育大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一、估算教学中的困惑1、学生会估算而不会用估算。2、“先算后估”现状存在。3、估算方法“疑惑不已
2、”。二、估算教学难的原因分析估算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估算难教”,学生更是觉得“估算是多余”。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学生是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之后,再学习“加减法的估算”这部分内容的,估算的数目不大,直接口算并不难,而采用“估算”则显得牵强附会。另外,学生进行估算时,不但首先要思考“怎样把数化整”,然后还要口算,这样程序较多,而且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估算最后还有多种结果,学生会觉得估算麻烦,不
3、如直接口算或笔算来得快,因而不想用估算了,造成学生出现先算后估即“算着估”的现象。2、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估算,没有估算意识。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在教师的影响下,就逐步养成了“计算要准确,计算结果是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的,是允许有误差的。由于估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就不“唯一”了。学生由于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导致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往往一看见“大约”、“大概”等字样,就开始估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估算,显得很机械。3、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如何能合理灵活地应
4、用估算方法。对于估算意识还是空白的学生来说,精确计算是比较直接的,而估算还要先转一个“弯”,再进行计算,这种间接性的思维就比直接思维难一些。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种,而估算策略需要灵活选择性的运用,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在低学段,估算不需要那么复杂,估算教学的要求一定要简单明确,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能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就行了。三、估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1、适时渗透“误差”概念,培养估算意识。 现行教材中,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
5、中,已经有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渗透“误差”概念。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出示一堆糖果,有62颗。先叫学生去估一估有多少颗,生1:100颗。生2:30颗。生3:80颗。……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是在乱猜、在矇,答案与结果相差甚远。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生1:70颗。生2:50颗。生3:65颗。……这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靠近了准确结果。最后,我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
6、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活动中,学生先掌握10颗糖果的正确表象,再去估计一堆糖果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算能力。通过这样一次推算经历,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估计经验,另一方面渗透了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事先估计再和实际的数量比较,有助于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并渗透了“误差”概念。2、创设估算情境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
7、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布娃娃的价格是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100元够了。这道题由于设计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教师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比如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东东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清蒸鲳鱼24.50元;青菜豆腐汤
8、5.00元;金针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虾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培感亲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3、开展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去春游,我组织学生去统计二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