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1

气压带和风带1

ID:38008432

大小:8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4

气压带和风带1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1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1_第3页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气环流》教学设计平凉一中王梅一、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重点介绍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本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后,对大气运动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作用力下产生运动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探讨能力。但由于本节难度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问

2、题的能力与课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通过演示三圈环流动画,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三圈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⑵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单圈环流引入到三圈环流,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

3、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2.难点: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否证式”教学法,读图绘图法3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弥漫到大气中,两三周以后美国首次发现放射性元素碘–131。设疑:放射性元素是怎样到达美国的呢?聆听并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回顾“热力环流”播放“热力环流”动画知识回顾为学习“大气环流”做铺垫阅读概括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阅读教材,阐述要点培养学生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活动探究

4、【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回答】高低纬受热不均1.标出赤道与极地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2.想一想赤道与极地的热力环流能不能维持?为什么?1.小组讨论2.两位同学先后在板图上标“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和“气压高低”3.分析“单圈环流”不能维持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动画演示演示“单圈环流”动画学生整体感知动画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拓展延伸播放“地球大气层”视频,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整个大气层是否都参与大气环流运动?2.那一层?为什么?观看并思

5、考理解大气环流的位置过渡假设地球不自转所形成的“单圈环流”实际上不存在,那么我们只假设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和高低纬受热不均,大气又将怎样运动?学生疑惑从“单圈环流”过渡到“三圈环流”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4文字,并结合图2.10理解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1.大气运动形成几圈环流?2.近地面形成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初步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3合作交流3.气压带的名称、位置和风带的方向?小组讨论动画演示演示“三圈环流”形成过程,老师层层设疑,将教材内容激活并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学生互动回答通过

6、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刻理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巩固训练要求学生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指导学生画图。1.学生讨论并绘图2.两位同学先后在板图上标气压带名称和风向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总结归纳打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边问边填图。学生识记强化记忆合作探究1.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成因各属于那一类?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小组讨论2.分析成因3.总结规律点评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延伸播放“行星风系地球大气”视频学生观看了解信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

7、读概括1.要求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并观察图2.11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是不是固定不动的呢?阅读并回答培养学生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动画演示播放“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动画1.气压带和风带随谁一起移动?2.对北半球来说,移动规律是什么?观察并总结运用动画演示,突破难点小结1.在理想状况下,形成“单圈环流”2.在较理想状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学生互动补充重视知识整理归纳过程布置作业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学生聆听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八、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8、式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⑴课堂生动活泼,集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⑵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教材上的重点、难点通过设疑探究来完成,而不是不让学生思考就直接给结论。⑶讲练结合,循序渐进。本节课的教学缺点是课容量大,对于考点训练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在以后的教学中巩固提高。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