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

ID:38007572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3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_第1页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_第2页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词人名片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但朝廷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的实际才干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主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在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二、诗词故事辛弃疾虚心求知音辛弃疾很喜欢自己写的《永遇乐》

2、(千古江山),在宴会上总爱唱它,而且每次唱完以后,都兴致勃勃地请其朋友们提一些意见。一天,岳飞之孙岳珂在听唱完后向辛弃疾提出了用典太多的问题。它细细地琢磨了一下,很有道理。于是,端起一杯酒对岳珂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三、文题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此词为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地。建康,江苏南京古称。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赏心亭位

3、于建康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尽观览之胜。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 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

4、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二、悟读,诗情画境不管登过多少高山,不管拍遍多少栏杆,他总以为自己登临的意图无人知晓。在那个山河破碎、故土沦陷的时代,他只求带兵作战,重整旧河山,收复失地。然而,还是与向金国进贡求和的基本国策不合,他被冷落在山水间,作几首抒抒胸臆、泄泄愤怒的豪放词,以此“揾英雄泪”。三、品读,鉴赏评析1.诵读这首词,根据背景,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答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

5、有人是他的知音。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2.“落日楼头,断鸿

6、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答案 ①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③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

7、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3.“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答案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4.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 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

8、向。先用张季鹰之典。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辞官回乡。接着,再用三国时许汜、刘备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自然。不学季鹰秋风思归,鄙弃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身复国壮志。最后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桓温北伐时见过去种的柳树已十分粗大,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借此写出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