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育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三年级体育课《前滚翻》教学设计 设计人:西安市灞桥区高桥小学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讨,互相合作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技巧是小学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的主要教材内容之一,比一二年级滚动与滚翻教材提高了动作
2、的难度。通过技巧练习能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爱的模范动物操开始,过渡到简便易行的单个前滚翻动作学习,然后上升为适合学生实际难度的组合动作等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技术动作。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个性活泼、思维反应敏捷,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并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乐于向同伴展示技术动作。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但由于心理因素的原因,该阶段的学生也有自我约束能力差
3、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滚翻必须团身紧,只有像球一样,才能滚的好,才能有利于保护自我。2、技能目标:(1)70%-8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正确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2)通过游戏练习,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模仿性、创造性练习和游戏练习,进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品格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内容: 1、前滚翻游戏。 2、徒手操。 3、游戏:障碍接力赛。 六、教学重难点
4、: 教学重点:前滚翻。教学难点:两臂撑推用力平均,用头的后部着垫,滚动团身紧,顺势起立。 七、课前准备:1、学生统一穿运动装。2、器材准备:体操垫子。 八、学练过程: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分散与集中,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尝试练习为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体育运功的愉悦,掌握运动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愉悦热身(采用片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前滚翻(纠正巩固技术)→技术
5、延伸(前滚翻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游戏(愉悦身心,快乐竞赛)→小结(评价、总结)九、课后反思: 找出本节课的成败点,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附《前滚翻》教案于后:《前滚翻》教案任课教师年级三年级上课地点学校操场课时1课时教材内容1、前滚翻; 2、徒手操;3、游戏:障碍接力赛。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滚翻必须团身紧,只有像球一样,才能滚的好,才能有利于保护自我。技能目标:1、70%-8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正确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2、通过游戏练习,发展学生腿部力
6、量和判断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模仿性、创造性练习和游戏练习,进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品格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结构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要求组织方法时间强度第一部分1、集合、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检查学生着装。2、师生问好。3、宣布课的内容、要求。4、仿生动作练习,模仿动物走、跳。1、教师检查服装,安排见习。2、创设情景:游动物园。3、引导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走与跳。1、整装待命。2、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模仿动物的走跳,比比谁模仿的像。1、静、齐、快,认真听教师讲解。2、模仿动物的走、跳要进入角色,充
7、分活动关节。1、四列横队合:××××××××××××××××××××△2、自由散点::×××××××△×××××6分钟一般第二部分1、徒手操。2、前滚翻。A、教学法:(运用“学导式’与”探究练习法”,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练习后,教师再根据练习情况进行指导。)难点:两臂撑推用力平均,用头的后部着垫,滚动团身紧、顺势起立。1、师示范2、教师放手让学生练习并观察。3、巡视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4、对比评价、讲解、启发学生思考。5、全过程示范分解动作,突出前滚翻中滚翻团身的动作技巧与顺势起立。6、巡视指导学生练习,语言表扬激
8、励学生,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分组。1、认真听讲、培养兴趣、尽快进入角色。2、学生认真复习前后滚动,准备接受新知识。3、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体验前滚翻动作。4、学生勇于展示动作,学生自评。5、认真听老师讲解动作要领,了解动作的全貌。6、学生练习:①友伴分组练习。②小组探讨,互帮互助练习。③差异分组练习。④做自查评估。1、态度认真、精神饱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