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02087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4
《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一、发展演变婉约,是含蓄婉转之意。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形成了以《花间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婉约派四大旗帜:“情长”(柳永)“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愁宗”(李煜)豪放派: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第一阶段,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第二阶段
2、,奠基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第三阶段,顶峰阶段。苏轼之后,迅猛发展,集为大成,以辛弃疾为代表。第四阶段,延续阶段。许多词人继承辛弃疾的词风。二、代表人物婉约:柳永(约987——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初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低吟浅唱”中寻找寄托。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词
3、至柳永,体制始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词作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代表作:《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词在词坛中独
4、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居婉约派之首。代表作《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豪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因“乌台诗案”一贬黄州;又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从从八品一跃到正三品;二贬惠州,再贬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一生大起大落,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他不以外在的功业看待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把自我心灵感受和精神的自由当做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以豁达、乐观、潇洒的态度看待生活,以开阔、宽厚的胸怀
5、包容现实人生。以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冲击北宋词坛,并成为“豪放派鼻祖”。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市)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自成一体为“稼轩体”。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代表作:《西江月》、《破阵子》、《稼轩长短句》三、词风对比一、
6、题材范围:“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婉约派: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清秋节”——《雨霖铃》;豪放派:题材广泛,突破了儿女情长的狭小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赤壁怀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中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7、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表现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音节和谐,“词工而入律”,情调柔美,意境优雅,“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
8、,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