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84327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30
《《将相和》闫小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将相和》说课稿韩城市新城三小闫小丽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虽长,但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操作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1、抓关
3、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三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远程资源课件课本挂图等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三、说媒体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特别是远程资源的大力开发,使得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以其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新视觉形象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刺激,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辅助我的教学,在教学流程中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感官,丰富教学容量,直观形象再现课文内容。流程的第一环节我以多媒体形式出示题目突出“和”字,让学生扣题眼,设疑问,谁和谁“和”?为什么“不和”?又怎么“和”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另外我利用远程资源课件出示第二环节的学习方法:1、读议悟法。2、半扶半放。3、自学交流。教给了学生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同时在本流程中我适时出示蔺相如怒摔和氏
6、璧的画面,廉颇负荆请罪的画面,再现当时情景,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直观形象再现课文内容。流程三让学生体会“第一个故事于后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出示了揭示其关系的课件,让学生深化感悟。当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还设置了一系列思考题,重点句子,学习提示,学习方法指导等,以投影形式在大屏幕上出示,给学生以启迪,引导。但我遵循的宗旨是课件在精不在多,课件贵在实用切忌作秀,远程资源应为我用,但不应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应该注重远程资源课件的筛选和自制课件的灵活运用。四、说
7、设计理念: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设置了四个环节:(1)设疑导入,整体感知(2)、读议悟法,举一反三(3)深究课题,突破重点(4)总结评价,课外延伸。四个环节环环紧扣,环环深入。(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紧
8、扣题眼。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那么课文题目中的“和”字就是这个圆球的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温馨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