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81628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8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三)德育渗进点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羹育渗遇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
2、木块。(一)锚垫孕伏1.口算:(卡片)25×17×4 125×24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6+4)×5 6×4+4×5(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
3、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
4、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5、?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
6、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7、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
8、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8 (6)4×(30+25) 4×3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