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48272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3
《2012上研训一体化个人表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富民县永定小学2011学年下学期研训一体化教师个人材料姓名:教研组:四年级语文研究的专题:有效教学实践课例:四年级语文学科课例名称:《祁黄羊》6永定小学2012学年下学期研训一体化材料(表一)研究课(实践课)教学设计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9课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2、能有条例的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领会祁黄羊的精神。2、复述课文。教
2、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感悟、平等对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讲了祁黄羊的几件事情?②祁黄羊的两次推荐,深得悼公的欣赏,悼公是怎样说的?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交流反馈。二、精读课文句子,感受人物品质。1、出示课件:当时的人都很钦佩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2、指名读句子。3、学生质疑,师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4、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思考:①“外举不避仇”说的是怎么一回事?②理解“内举不避亲”说的又是怎么一回事?5、交流汇报,指名口述——理解“外举不避
3、仇”。6、引导体会悼公与他的两次对话,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第一次:从悼公的话中,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及高度的信任。)(第二次:体会到祁黄羊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7、再读课文,理解“内举不避亲”,讨论交流理解祁黄羊的话,理解他推荐儿子的原因。8、指导感情朗读,分角色进行对话。三、学生表演,复述课文。1、课件出示祁黄羊两次举荐人选的画面,指名学生表演评议。2、根据学习和同学表演,口头复述课文内容。①回忆课文大意。②注意在祁黄羊的两次举贤,要说的详细。③同座互相练习复述课文。④指名口头复述、评议。四、整体回顾、课堂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6的举动不但得到
4、了悼公的称赞,同时也成为了古今流传的佳话。五、拓展视野1、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想?2、将搜集好的“出以公心”的故事做好准备举行故事会。六、布置作业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父母听。附:板书设计:9、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公私分明祁黄羊处事公正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亲一心为国6永定小学2012学年下学期研训一体化资料(表二)研究课(实践课)教学反思体现本组专题的亮点:教了《祁黄羊》一课,教学前结合本组专题“有效教学策略”深入、细致、反复地品读了这篇课文,参阅了教参对课文的解读和思考,教学中我以探究“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研读对话,入情明理,感
5、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有几处学生与我的共同创造是课堂的亮点:一、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切入点,练习分段 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3——11自然段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于是在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练习分段时,我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最后师生确定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而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由此,
6、课文的分段水到渠成。二、演读对话,感受人物 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展示人物品格特征的。但在人物对话的背后,有许多空白之处,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几个值得学生探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效果还不错。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解狐很快知道了祁黄羊举荐他的事,他想:我与他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难道他忘了吗?”有的说:“解狐心想
7、:祁黄羊在解狐面前举荐我会不会别有用心呢?他不怕我当上中军尉以后谋害他吗?”……学到这儿,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祁黄羊,你怎么来说服解狐呢?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此外,教学这部分课文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如“悼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来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三、引入资料,加深体会 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