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

ID:37942090

大小:854.7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03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_第1页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_第2页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_第3页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_第4页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NANKAIECONOMICSTUDIESNo.32011$▋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郝寿义倪方树林坦方兴摘要:针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无法从企业的区位选择导出空间集聚的问题,本文对Hotelling模型进行了扩展,并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对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情况进行了分析。在Hotelling模型基础上,是否考虑集聚收益对企业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不存在集聚收益下的企业选择只取决于消费者偏好;但是考虑集聚收益后,企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而且商品价格、运费率、集聚强度和消费者收入均会

2、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区位选择;空间集聚;博弈论;Hotelling模型一、问题提出空间集聚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Marshall(1890)最先系统地阐述了集聚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Ohlin(1933)对外部经济的类型进行了研究。Hoover(1936)在Ohlin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引起集聚现象的原因,指出外部经济包括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聚集形成原因的探讨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而外部性也被视为破解集聚现象

3、难题的关键因素。随着对外部经济因素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虽然外部经济很好地解释了集聚现象,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即外部经济的来源是什么。于是,对聚集形成机制的解释便与引起外部经济的最小微观因素发生联系,同时也为聚集形成机制模型化提供了研究切入点。规模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不相容性,使完全竞争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迫使研究者改变聚集形成的假设条件,特别是对市场进入条件、规模经济等因素的改变,即在垄断竞争条件下,D-S模型的出现使得对集聚形成机制与路径的探讨成为可能。随后,以Krugman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

4、学派,在D-S框架下对集聚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外,还有学者从知识溢出的角度、中间产品、搜寻成本、劳动力供需匹配等方面说明集聚形成的机理。可以说,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外部性的“黑箱”,但未完全解开。古典区位论在分析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时,更多地关注选址行为与影响选址的因∗郝寿义、倪方树、林坦、方兴,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邮编:300071),Email:nknifs@163.com。本文为“985”工程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52122004700007)。69郝寿义、

5、倪方树、林坦、方兴: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素。在区位论中,集聚经济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Weber,1909),而对于“怎样集聚”这一问题,除了探讨Marshall给予的原因外,古典区位理论没能给出更令人信服的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研究中,虽然各学派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探索集聚形成的机制,但“集聚发生在哪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怎样聚集”以及“哪里聚集”这两个难题,作为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区位理论也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虽然如此,但Hotelling(1929)模型的出现,又为这两个难题的解决提

6、供了一丝希望。本文即在Hotelling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分析,尝试建立从区位选择到空间集聚的微观基础。二、文献回顾集聚作为地表空间中一种特殊现象,被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历史已久。特别是在Marshall的论著出现后,集聚现象便成为区位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在Thünen(1842)的农业区位论中,城市作为集聚的结果是事先给定的。Thünen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农业如何围绕城市进行布局;在Weber(1909)工业区位论中,集聚首先被视为一种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而关于集聚产生的原因,Webe

7、r是基于Marshall分析基础上给出的。Christaller(1933)的研究虽未探讨集聚形成原因等问题,但其理论包含区位主体间相互影响的内容,对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Losch(1943)对于集聚现象的解释与马歇尔等人给出的解释有所不同:在Losch的市场区位论中,更侧重于研究经济区,并提出“区位均衡”的概念,并且市场区位论假设:企业的区位必须这样的多,①以致整个空间被占用,而空间填满后的现象即为空间集聚。随后,Hoover(1937,1971)的研究虽然对集聚现象做了更为详细的研究工作,但对集聚形成原因的解

8、释同样是以“外部性”为基础给出的。至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者对集聚现象的解释只停留在文字解读上。在80年代后,随着数理工具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部分学者找到一条可以将外部性进行模型化而对集聚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的路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Krugman、Fujit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