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地构造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左列左形右列右形等同拉伸反挤压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大地构造是研究大型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内容:①区域或者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性特征及层圈相互作用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机制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手段与研究成果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①固体地球构造几何学研究:组成成分及结构探测1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地壳至地幔顶部剖
2、面2被深源火山岩携带到地表的地幔和下地壳岩石包体3人工钻探取样:目前位置设计最深深度为12Km4地震探测:天然地震与人工地震②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研究:1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构造古地理2古气候:气候分区3地球物理学:古地磁学4现代空间对地观测与分析技术:GPSRSGISINSAR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意义:理论上: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形成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上的成因解释实际上: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绝大多数
3、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于活动板块边缘区带上或者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第二章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幔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液态内核固态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
4、部圈层地核岩石圈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大洋岩石圈:大洋地壳柱(蛇绿岩套):深海沉积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群,辉长岩,堆晶岩,莫霍面,地幔(橄榄岩)大洋地壳的地貌类型:深海平原,洋脊,海山,海底高原,海沟②大陆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圈大陆地壳地貌类型:山脉,大陆地台,大陆架,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陆隆,火山弧上地壳以酸性片麻岩为主下地壳以基性片麻岩为主地幔以榴辉岩和橄榄岩为主第三章板块构造学说之前的大地构造学说地球收缩说主要依据是地表发育的各种褶皱推测而成地球膨胀说主要一居室地球表面广泛发育的伸展构造波动说根
5、据波长分五个级别局部1Km小型10Km中型100Km区域1KKm巨型10KKm各种地质现象是各种不同规模的波长相互叠加干涉而产生槽台学说地槽相对活动的带状凹陷区域,其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发展的后期因为发生褶皱作用而形成褶皱带或者造山带.(活动带褶皱带造山带)优地槽:远离地台具有火山活动的部分冒地槽:靠近地台没有或者极少火山活动的部分地台相对稳定区域,具有古老的陆核结晶基底和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盖层.不发育沉积盖层的情况下称为地盾.具有二元结构和角度不整合.第四章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大陆漂移学说建立的基
6、本证据:①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良好吻合古地理②南非西部与南美东南部中生代古生物面貌极端相似性古生物③古生代末(220-300Ma)大陆冰川的分布以及冰川运动的协调一致性古气候④北美东海岸与欧洲西北部古生代造山带构造延伸状况与构造变形协调性古地质板块学说孕育阶段①声纳探测揭示的海底地形②海底古地磁异常条带的发现与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③地震活动分布状况揭示地球表面构造活动性与稳定性区域特征④三种类型的大规模断裂与地球表面构造特征第五章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基本假设:①地球表层可划分为数量有限的板块②板块是刚性的③板
7、块内部是稳定和不变形的④板块的变形,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只发生于板块边缘⑤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运动规律遵循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岩石圈板块划分以及主要依据岩石圈板块主要类型①离散破裂增生型大洋中脊(难以保存)②转换走滑守恒型转换断层(难以保存)③汇聚俯冲消减型岛弧海沟(古板块划分主要依据)现代板块划分通过地震等采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划分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古板块构造边界的界定古大陆重建)古板块恢复①地质学方法:寻找地缝合线,蛇绿岩套(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堆积),混杂
8、堆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双变质带(板块俯冲带附近),沉积组合,地层学岩石学特征,热点轨迹等②地球物理学古地磁方法:根据磁偏角和古磁场恢复古板块③生物古地理方法:古生物地理分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模型:地幔对流模式第六章伸展构造,裂谷作用离散型板块边界定义伸展构造是在岩石拉伸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构造系统,本质是地壳重新整合,岩石圈变薄伸展构造的研究历史①正断层和逆断层近同时发现②变质核杂岩概念提出③低角度正断层④伸展构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