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何人才辈出

这里为何人才辈出

ID:37936048

大小:5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3

这里为何人才辈出_第1页
这里为何人才辈出_第2页
这里为何人才辈出_第3页
资源描述:

《这里为何人才辈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这里为何人才辈出——对话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院士□本报记者吴绍芬  西南联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一直被世人传颂,人才济济,名流如云。培养优秀人才的秘诀到底在哪里,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院士。  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教师报:在遥远的边陲城市昆明,西南联大能成功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您认为主要的秘诀是什么?  潘际銮:我认为,西南联大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学校的大政方针是由教授会和教授常委会作决定的。这样的好处在于,大学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2、,不受过多的行政干扰。  当时,学校名师荟萃、学术自由,教师可以讲自己的观点,讲不同的学派。如政治课,教师既可以讲三民主义,又可以讲马列主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上不同教师的课,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  而且,哪里有教师讲课,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去听。遇到座位不够的时候,学生就站在教室外面听。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西南联大的自主办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际銮:学校的办学,主要由教授会、教授常委会和校长决定。举个例子,当时教育部给西南联大发了课程设置诸问题的训令(1940年6月10日),对

3、大学应设课程与学生成绩考核办法都有详细规定,并要求各科课程必须呈给教育部请示核准。针对此事,西南联大经研究写了回呈,对教育部的做法提出以下观点:“教育部重视高等教育,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的一个科,同仁不敏,窃有未喻。”  如果大学内部直至某一课程的兴废都要听从教育部的命令,必然会受到当局者进退的影响,朝令夕改,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这样怎么能让学生们坚守其心志呢?  以上例子说明,西南联大是根据教育规律和自己的经验自主办学,这是西南联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格的

4、教学要求与宽松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师报: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您认为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后能取得成绩,还有哪些制度因素有助于学生成长?  潘际銮:现在,有些人认为,学生需要严格管教;有些人认为,学生应该放任自流。其实,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对培养创新人才只会起到束缚、消极作用。以西南联大的经验,人才培养需要宽严结合。  西南联大当时教学要求很严格。学生参加考试,学期末学校会在张贴墙上公布每个学生的成绩,上边会记载课程科目、学号、分数等内容。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数学、物理不及格的学生每年有1/3。但是当时考试题目很灵活,考

5、学生掌握知识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所以没有能在西南联大“混”毕业的学生。    中国教师报:这种制度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潘际銮:我没想到的是,在西南联大第一年,就接受了一个最大的教训。我在中学时一直是物理尖子,大学会考时又是云南省状元,没料到的是,到西南联大以后,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竟然不及格。不是我学习不努力,而是考试时不仅要考教师讲过的知识,还要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直接促成我后来更加努力地学习。  当时的学习注重循序渐进的方式。我所学的是工科,如果数学、物理不及格,就不能学电工、力学等课程。电工、

6、力学课程没学,就不能学后边的机械设计课。西南联大实行的是学分制,明确规定每个系要修多少学分,必修、选修各为哪些课程,要按这个要求去做。在我的印象中,每学期最低要修16个学分,最高不超过32个学分。修满学分才能毕业,没修满的不能毕业。万一不及格,可以重修;并且不限于一次重修,今年不及格,再修一年,再不及格,可再修一年。我们同学中5年毕业的非常多,6年、7年毕业的也有。  尽管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但也有弹性,比较灵活。除了学分制之外,学校允许转系,只要系主任批准就可以。因此,有些同学转两三次系不足为怪,最多的转过四次

7、系。学校制度有紧有松,中途遇到学习困难或者生活困难,可以选择休学,出去赚钱打零工。所以,在西南联大招了8000名学生的情况下,毕业时只剩3800多人。还有4000人去了哪里?有八九百人参军了,有一部分人参加革命了,有的中途直接工作了,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学不下来,主动放弃了。人才培养实现了自动淘汰,学校没有费任何力气,这样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让人心服口服。在那个年代,你文科不行,可以学理科;理科不行,可以学文科,给每个人发挥特长的空间。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这种人才培养的规律对现在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潘际銮

8、:现在,学生似乎不入清华北大、没考上博士就不是人才。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也是一种错误观念,导致的结果是有特色的人才并不显见。  我们的高考制度在改,但我觉得改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独木桥、千篇一律的选人方式肯定是不行的。我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时,邓小平同志主持的座谈会我参加了。因为当时工农兵学员多,生源参差不齐。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给他们讲课时许多人听不懂。所以,我建议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