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ID:37884301

大小:5.78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6-02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_第1页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_第2页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_第3页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_第4页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

2、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由偷渡香港到港人回内地定居说明了什么问题?关键词:社会主义的改革向外部世界开放【点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为什么要改革?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也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60年代开始新加坡开始腾飞首先,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其次,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最后,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活和

3、人们观念的变化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2.为什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大豆之乡的哈尔滨居民凭票排队买豆腐家乐福琳琅满目的商品改革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变化1985年春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时装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由于理念超前,参观的人数寥寥无几改革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成都老人也喜欢“走秀”了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袁运生改革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资本主义从出现一直处在不断的完善中。经济危机、罢工、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见病2005年12月20日,行人冒着寒风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上走过。美国纽约公交工人工会在劳资谈

4、判陷入僵局后,于当天凌晨3点宣布开始全市公交系统的罢工,每天运送700万人次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因此停运,给纽约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这次公交工人大罢工使美国最大的公交系统25年来首次陷于停顿。社会主义的制度分为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5、矛盾的理论前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存在,但未把它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来。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性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6、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使中国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大丰收看我们酷不酷?我们不再

7、交农业税了,国家还要给我们补贴呢!青藏铁路通车了!以十四大开幕,北大教授跳楼自杀说明人们对改革的争论2007年两会物权法高票通过“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