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科学(D辑)第28卷第3期SCIENCEINCHINA(SeriesD)1998年6月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3孕育关系探讨施雅风汤懋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马玉贞(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摘要青藏高原于25~17Ma前第二期强烈隆升即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二期,所达到高度与宽度,足以改变环流形势,它和同时期热带太平洋的变暖,南极冰盖出现后越赤道气流增强,亚洲东缘、东南缘边缘海盆的扩大、亚洲大陆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海的萎缩等因素结合,共同加强了大陆与大洋的热力差别和动力作用,孕育了以夏季风为主的
2、亚洲季风系统,替代东亚地面老第三纪的行星风系,导致东亚干旱草原带大收缩与湿润森林带大发展等的重大环境变化.其具体出现时间,在高原东北边缘的临夏剖面为2118MaBP.植被从疏林草原转变为森林.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东亚环境变化亚洲季风系统在距今45~38Ma,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洲板块碰撞以来,青藏地区长期受挤压,地壳处于缩短、加厚和隆升过程中.地面隆升导致环流形势的改变和侵蚀与风化的盛行,成为对全球变化特别对亚洲季风的重要驱动力,但是高原隆升和亚洲季风变化相互联结的具体过程,还受其他因素的作用,问题是很复杂的,本文专就青藏高原的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孕育关联问题进行探讨.1板块碰撞初期青藏地区
3、与东亚环境特征在40MaBP左右,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间的特提斯洋(TethysOcean)被最终封闭,但自东欧向东伸展的副特提斯海(ParatethysSea)占有40°N以北西亚和中亚的较大地区,伸入到昆仑山以北我国境内为喀什湾.青藏地区南部的冈底斯带首先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下插和挤压,而强列隆起,山南缘的磨拉石沉积厚达2000~4000m,这是青藏地区的第一期隆升,也是喜马[1]拉雅第一期运动.当时所成高山已被后来完全蚀去,难估计其高度,范围也较小.青藏地区的北部和东部早先和亚洲板块拼合,处于剥蚀状态,除柴达木盆地已经存在外,还有若干有深厚河湖相沉积的断陷盆地.在渐新世的(3514~2313M
4、a)漫长阶段青藏地区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剥蚀和夷平面发展时期,现在保存于若干山顶,海拔5000~6000m处山顶夷平面,即形成于该时期.1997208228收稿,1997212230收修改稿3国家科委攀登计划与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9512A12204)资助264中国科学(D辑)第28卷根据少数孢粉与沉积资料重建的自然带,青藏地区南部为热带、亚热带雨林、有煤系地层,在泽当盆地的杂色砂岩中产栎(Quercuscf.folima)和棕榈(Palmocarponsp.)等,北部为干旱带,主要为红色碎屑沉积,含石膏层,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麻黄(Ephed
5、ra)[2]等耐旱植物,两带大体以狮泉河2改则2班戈2丁青一线分界,是当时我国地面在行星风系控制下自然纬向分带的组成部分.南带向东延伸与华南湿热的常绿林带相接,北带连同西北广大干旱区向东延伸,占领了长江与黄河中下游的宽阔地区,具有石膏和蒸发盐岩的红层广泛发育,形成横亘亚洲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图1(a)).青藏地区的两带分界线比中国东部图1第三纪中期中国自然地带的重大变化(潘保田编绘)(a)早第三纪,Ⅰ示热带亚热带雨林,Ⅱ示亚热带草原和荒漠,Ⅲ示亚热带森林,Ⅳ示暖温带阔叶林.(b)晚第三纪,干旱带向北西退缩,湿润森林带展,Ⅰ示热带亚热带常绿林,Ⅱ示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林,Ⅲ示亚热带常绿与落
6、叶林,Ⅳ示暖温带落叶林,Ⅴ示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Ⅵ示荒漠与荒漠草原第3期施雅风等: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265相应分界线向北偏移,这反映了青藏地区受印度板块挤压北移和地壳缩短.由此可见,渐新世的青藏地区高度较低,未成为能够改变气候与自然分带的大高原,但当时中国东部地势可能高于西部,增强了东南部地区海陆热力差异,这可能导致了刘东生所说的东南季风的初步形成与[3]渐新世东南部湿润化.2新第三纪自然带新貌与临夏和柴达木剖面记录的转变时间图1(b)所示新第三纪主要是中新世的中国自然分带较老第三纪有了重大改变,主要是干旱带远向西北退缩,从南方过来的湿润森林区大为扩展,南岭至华北广大地区
7、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林所覆盖,青藏地区的干旱带北向退缩至昆仑山以北,山南青藏中部转变为半湿润至半干旱的森林或森林草原,三趾马动物群广泛分布.上述中国东部与青藏地区湿润程度的显著增加,极可能表示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夏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驱逐和替代了原先行星风系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环境,这是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转变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兰州大学地理系对甘肃临夏地区30Ma以来连续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