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ID:37847530

大小:186.97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6-01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_第1页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_第2页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_第3页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_第4页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力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力的概念(A)力的矢量性(A)重力(A)重心(A)形变和弹力(A)滑动摩擦力(A)静摩擦和最大静摩力(A)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物体的微小形变静摩擦和最大静摩擦力力的分成和分解(A)平行四边形定则(B)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大小与分分间夹角的关系力的分解说明: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素: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可做定性介绍。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概述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

2、的预备知识。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这一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

3、。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因此,教材的编写充分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章只要求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不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情形。这是因为,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形,要结合着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并逐步加以提高。这一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与初中的衔接,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单元划

4、分本章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第二单元第五节和第六节,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一)力教学要求: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说明:1.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这不只是这一节的要求,而是贯穿于全部力学的要求。在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能够根据力的性质进行受力分析。2.这一章的教学中经常要用到二力平衡,因此教学中要复习初中讲过的

5、二力平衡条件。(二)重力教学要求: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三)弹力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说

6、明:关于弹力,中学阶段经常遇到的大都是支持物的支持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绳的拉力,教材着重讲解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方向。至于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大小在解题中往往是未知的,需要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方能解出,因此这里一般不涉及求解支持力和拉力的较复杂的题目。作为特殊情况,可出现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题目。(四)摩擦力教学要求: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说明:1.关于滑动摩擦力

7、,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2.大纲中说明:“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数。”教材中动摩擦因数是选学内容,教学中是否介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3.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五)力的合成教学要求:1.

8、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六)力的分解教学要求: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