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9454
大小:364.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7-11-23
《《兽医药理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兽医药理学》药理学说课1、定位与目标2、学生的基础和特点3、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4、药理学教程的总体规划5、“青霉素”第一部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定位:《兽医药理学》是研究兽用药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类药物的基本作用规律、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等,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药、用药,使学生全面掌握药物防治畜禽疾病的知识和技能,为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
2、应新的工作要求。第二部分学生基础与特点畜牧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中学读的是职业高中,所以生物学科的基础薄弱,很多知识的讲解起点需要降低,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接受起来明显困难重重。但畜牧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高中时多少接触过一些药理的知识,对于一些药物的药理药性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先用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要学习的内容做比较,学生们会更容易接受些。三、说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根据《兽医药理学》的教学大纲,本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各个系统的药物的药理药性以及主要治疗的病症。以各系统代表药物为主先介绍代表药物的药理、药性和主治的病症,进而介绍一个系统内各种药物,
3、并说明与代表药物的区别。第四部分药理学教程的总体规划1、对于整本教材应分主次讲授对于常见病、原发病、本地易见的病的使用药物应重点讲授,而对于少见病、少发病的用药则可以只作简单讲述或学生自学。序号内容1绪论2总论,药效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外周神经系统药理4中枢神经系统药理5血液循环系统药理6消化系统药理7呼吸系统药理8生殖系统药理9皮质激素类药理10自体活体物质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理11体液和电解质平衡调节药理12营养药理13抗微生物药理14消毒防腐药15抗寄生虫药16特效解毒药2、对于同一类药物应分3个层次讲授2.1、(第1层次)以代表药物或常用药物为例
4、,代表药物进行重点讲述,讲述应详细具体,要求学生对其重点掌握。大专畜牧专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养殖场,在养殖场中使用的主要是常用药物、基础药物。2.2、(第2层次)为教材上所列的同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药物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个药物都具体详细地讲述。在讲述了代表性药物的基础上,应把这些药物与代表药比较,重点讲述其作用的特点及用途的差异,学生应掌握重点。2.3、(第3层次)兽医药理学的发展很快,每年都有许多的新药问世并用于临床,因此应介绍这类药物的新药及发展动态,这样可以弥补教材落后于临床的不足,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一部分应比较熟悉,为今后适应于临床作好准
5、备。3、学生掌握知识也可分层次进行3.1、(第一层次)是理论课。3.2、(第二层次)是实验课。3.3、(第三层次)是临床实习。第五部分——青霉素1、说教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青霉素”被编排在《兽医药理学》的第十二章第一节。兽医药理学是畜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药物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其中“青霉素”一节是在学习了抗微生物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抗菌谱、抗生素、耐药性等知识的运用,为以后学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抗生素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6、三者统一及药理知识分类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说出青霉素的抗菌谱、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2)阐述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体内过程;(3)初步具有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及防止滥用抗生素的能力;(4)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1.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及防治措施。确定的依据有:(1)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且过敏反应的发生难以预测;(2)影响过敏的因素很多,过敏也是限制青霉素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本节课的难点是: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确定的依据有:
7、(1)作用机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二者结构比较抽象,难以区分;(2)学生初次接触药物与细菌的关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2、说教法根据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原则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精讲、分组讨论、练习、提问等方法进行。精讲:即将青霉素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不良反应等讲清、讲透。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印象,总结出更多的防治过敏反应的方法。练习提问:3道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3、说学法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安排学生动脑、动口的活动,即采用小组讨论,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
8、积极性。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