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85213
大小:19.3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名家动态】到底老师如何“教”才能激励学生的“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家动态】到底老师如何“教”才能激励学生的“学”?2016-11-24校长会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存在很多困惑,到底老师如何“教”才能激励学生的“学”?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哪些改进?前不久,在明远教育书院成立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教授与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佐藤学教授就“从教到学——学校需要哪些改变”进行深入对话。对话主持人就学习的主体、本质、特征,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等问题,请教了两位教育专家。这些也一定是你感兴趣的内容,一起随小编近距离看看吧~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
2、有学习。儿童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对学习来讲,学生是主体。愉快学习和刻苦学习没有矛盾。学习要有一个共同的环境,学生需要互相启发、讨论,在集体学习中学到谦虚、合作精神。合作学习要顾及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力。佐藤学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第二种是“蜻蜓的眼”,第三种是“鸟的眼”。在小组学习中,不能去定小组组长,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每一组三至四人。低年级的学生最好是集体学习,或者一对一对地两两学习。教师的共同成长需要构建起一种“同僚性”。怎样转到以学为中心的研究主持人:顾老师是我国最早把“终身学习”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顾老师和佐藤老
3、师每月甚至每周都去学校。20世纪80年代,顾老师就开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顾明远:“文革”后,我国恢复了中等师范教育,教育部要我编一本中师教科书。讲到学生这一章时,我想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长,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但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学,那么学生到底应该处在什么地位?我在这本教科书中就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留声机、相机,可以把老师讲的都录下来。学生有主观能动性,老师讲得好,他就记住了;老师讲得不好,他就记不住;感兴趣的他会用心听讲,不感兴趣的可能就不听了。当然,对此也有很多争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呢
4、?教的作用很重要,但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绝对是主体,通过主动学习而不是靠灌输来获得智慧和能力。主持人:佐藤老师是怎样以学为中心进行教育研究的?佐藤学:我经常说,没有国际目光和历史目光的交错,就不可能解决教育的问题。我认为,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要看得非常细,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师观察学生怎么学习,就是要观察得非常细。第二种是“蜻蜓的眼”,会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第三种是“鸟的眼”,能够俯瞰大地。看待教育问题时,这三种眼要结合起来,这也是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
5、原因。我对学校开始实际考察,是在36年前的1980年。198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1975年,日本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96%,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达到40%。当时,从明治维新开始的高速增长开始停滞了,学校问题涌现出来,一是校园暴力到处呈现,二是离婚率增高,不愿到学校的孩子增多。也就是说,日本上百年教育现代化过程开始破产。可是这个时代,正是世界上终身学习时代来临的时代。当时,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欧美教育,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现代教育体系性的解体、破产,另一个是亚洲模式的教育到了转折期。这是我当时把学习当作思考问题核心的原因。前面是黑板,黑板前面是课桌,
6、这种课堂模式,是工业革命兴起后形成的。19世纪后半期,日本在亚洲最早引入了西方的这种教育模式。随后,亚洲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学习西方。日本以竞争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化教育系统,帮助解决了一件事,那就是谁学习好,谁在社会上的地位就高。以这种竞争文化为基础,日本用100年甚至是5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用两三百年完成的现代化进程。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体系撑不住了。同时,世界和世界教育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原来摆得整整齐齐的课桌椅摆成“U”字形,以前的教育系统是一个教的系统,现在要转变为学的系统。如何改变?这就是当年我的课题。我先讲到这里。我想请问顾老师,你是怎么想到以学为中心的?顾明远:20
7、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当教导处副主任。我发现,学校教学如果不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就很难提高教育质量。1980年,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也跟学习西方教育思想有关。当然,我也受到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启发。所以我提倡教师要学一点教育史。杜威等许多教育家,都是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重新审视“文革”后的教育,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把学生放在重要地位。我当时提到,儿童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对学习来讲,学生是主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