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

ID:37776911

大小:1.10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30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_第1页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_第2页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_第3页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_第4页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口老化_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卷第4期经济学(季刊)Vol.4,No.42005年7月ChinaEconomicQuarterlyJuly,2005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3曾毅摘要本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与养老金缺口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概要的分析,并讨论建立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本文认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今后20年左右劳力资源丰富、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仍然较低的“人口红利”机遇,大力发挥我国在劳力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2025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严峻挑战以及扭转出生性别比与女婴死亡率大幅超

2、常偏高的危险倾向。关键词人口老化,养老金缺口,农村养老保障根据笔者应用2000年人口普查与其他最新资料所做的城乡家庭人口预测,本文对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以及退休金缺口的挑战进行了概要的分析与讨论。我们针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城镇,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养儿防老实际需求导致出生性别比与女婴死亡率大幅超常偏高的严重问题,论证建立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最后,讨论充分利用目前与今后20年左右我国劳力资源丰富,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与老年抚养比仍然较低而形成的“人口红利”机遇,大力发挥我国在劳力密

3、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与家庭养老的优良传统,为应对2025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早有准备。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根据我们最近应用2000年人口普查与其他最新数据以及我们创建与发展的ProFamy家庭人口预测方法所做的家庭人口预测以及联合国与其他同仁所做的人口预测研究,我国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要点:(1)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快速增长;(2)高龄老人比例增长更快;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杜克大学。通讯地址:北京

4、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电话:(010)62759009;E2mail:zengyi@pku.edu.cn。©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1044经济学(季刊)第4卷(3)老人数量庞大;(4)老年抚养比与总抚养比大幅度增高;(5)独居老人比1例大幅度增加;(6)城乡与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大。(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快速增长我们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及其他最新数据所做的家庭人口预测研究表明,在中生育

5、率与中死亡率假定方案下(详见附录),我国人口峰值在2037年,为14180亿左右,随后人口总数将平缓下降。然而,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2000年的接近7%迅速增加到2030年的1614%与2050年的2411%。按照联合国的最新预测,中国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3%与2316%(U.N.,2005)。不同学者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不同起点年份预测的21世纪我国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相当吻合,说明21世纪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已成定局。按联合国的中生育率与中死亡率预测结果(U.N.,2005),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

6、10%增至20%的年份为:中国20年(2016—2036);日本22年(1984—2006);德国59年(1951—2010);瑞士67年(1947—2014);美国66年(1971—2037)。从2000年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年增长率为217%,分别等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与日本的216、116、213、216与212倍(见图1)。图1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的国际比较数据来源:U.N.(2005)。以上这些数字都是在假定我国2050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9岁左右,比日本2003年还低218岁左右的比较保守的中死亡率方案下的预测结果。

7、如果有一定可能性的低死亡率方案(即假定我国2050年期望寿命为8418岁,比日1由于本文重点不在讨论预测分析方法,而且我们的家庭人口预测新方法研究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本文将不阐述所用的预测方法与估算技术细节,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我们已发表与将发表的文献(Zeng,Vaupel,andWang,1997,1998;曾毅,金沃泊,王正联,1998;Zeng,Land,Wang,andGu,2005a,2005b;Zeng,Wang,JiangandGu,2005)。©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

8、ous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