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4989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30
《《百分数的应用四》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百分数的应用(四)说课步骤:一、教材分析二、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分析四、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教(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材(二)、学生情况的分析分(三)、教学目标分析析(四)、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同时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习这一章使学生掌握算利息的方法,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利息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二)、学生情况的分析①
2、、知识基础。1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利息、保险费和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2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
3、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2、能力目标: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通过合作交流,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2、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
4、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过程分析教(一)、情景导入学(二)、合作交流过(三)、课堂检测程(四)、课堂总结(一)、情景导入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我的课题。小资料:王叔叔买彩票中了十万大奖,这笔钱王叔叔暂时用不到,放在
5、家里又不放心,你能给王叔叔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白储蓄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第二个好处是“获得利息”。)(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1、阅读材料,整体感知。2、小组交流,完成习题。3、结合实例,深入探究。4、观察比较,深化理解。1、阅读材料,整体感知。(阅读材料):2001年,中国各银行给工业 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
6、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 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 放贷款5711亿元。据统计,到2014年底,我国居民存款总额达到43万亿元。所以把暂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收入。图片1:图片2:图片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给大家介绍一下储蓄的有关知识,学生可以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小组交流,完成习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
7、(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 、( )与( )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设计意图: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通过阅读资料和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3、结合实例,深入探究(出示两张真实生活的的存款单):图片3:图片4:让学生通过观察存单,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设计意图: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
8、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