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47947
大小:4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30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河北省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目标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校基础教育质量。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
2、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加强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管理与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北、振兴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
3、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地方课程教材小学每生每学年不超过一门。2.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劳动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安排在地方课程中。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实施策略(一)教师特点与学生需求的整
4、合地方性课程的开发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长,也需符合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和需求。因而在开发中,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的个性特点,认真剖析学生的年龄,个性的特点。将相互两者有机的整合,才能最大地发挥课程的互动效应。(二)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整合校地方性课程的开发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得以体现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砺练的载体,同时也是有效将两者有机整合得以展现的平台。也只有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四、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为使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更具实
5、效,我们把“地方课程的实施是否能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才能的发展”这三点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在评价形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自主参与与互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尊重、赞赏、等待、帮助”等先进的教学行为来规范落实教师校本课程的执行意识;以检查学生的作业常规,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调动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有一个经历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在经历与参与中体验学习的愉快,感受成功的幸福。杨坞完小200
6、9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我校校本课程以老师为关键和重点,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地方经济和地区特色为依据,顾及课程开发的普及性和地方性,课程设置力求做到全面、多样化。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开发的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使学生学有所长。二、组织领导1、建立由校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2、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日常工作由教导处负责。三、目标与要求以《基础改革纲要》为准绳,使教育从传统学的“三中心”(老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走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为本”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个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
7、育质量观,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开发和建设适合我校学生、老师实际的校本课程,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培养和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1、总体目标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强,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2、具体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
8、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